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十)~F 第550經(離經):經中敘述若聖弟子念于六種功德(六念)的話,就能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之法。

  第550經(離經):經中敘述若聖弟子念于六種功德(六念)的話,就能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之法。

  本經是迦旃延尊者轉述佛陀之六法:“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六法出苦處升于勝處,說一乘道淨諸衆生,離諸惱苦,憂悲悉滅,得真如法。”哪“六法”呢?從經中我們可以得知,所謂六法即“六念”,即六種功德。分別是:

  1、念佛,也就是念“如來、應、等正覺(佛之十號)”。如果聖弟子聖誠念佛,便會“出染著心”,即遠離五欲功德。所謂“于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習念傾吐,正向涅槃”。此處的“念佛”,與後來的持名念佛號並不等同,其義爲“憶念佛陀的殊聖功德”。這裏的“一乘道”,是指直指佛果的康莊大道,即“佛乘”。

  2、念法,即憶念正法的功德。“念于世尊現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于現法緣自覺悟。”說明念法同樣是“一乘道”,有著殊勝功德。

  3、念僧。僧是住持佛法之人,離開僧人弘法傳教,佛法亦將難存于世,故而譽僧爲寶。僧寶可以引導我們趨向漸次解脫,“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可得“四雙八士”。故而名其爲世尊弟子,其具備“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供養、恭敬、禮拜處,世間無上福田”。因此,“念僧”功德很大,我們切忌不要去毀僧、謗僧,否則會背上很沈重的後世因果。

  4、念戒。“戒爲無上菩提本”,無戒則無從談解脫。“念不缺戒、不斷戒、純厚戒、不離戒、非盜取戒、善究竟戒、可贊歎戒、梵行不憎惡戒。”如果我們奉行守戒,使會有戒體隨身,邪魔外道不侵難破。從傳統佛教來講,無論大乘小乘,對戒的奉行是忠貞不二的;而且,南北兩系對于戒條的分歧也十分鮮罕。從這個意義上講,“戒”是修學佛法的最根本的東西,無論如何亦是動搖不得。

  5、念施。施就是布施,作爲佛弟子,要比一般世俗百姓更願意施舍、喜于舍、善于舍。經中說我們布施時要心懷歡喜心,“心自欣慶”。作爲居家衆而言,對于出家衆的供養施舍更是份內之事,“我今離悭貪垢、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舍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我們需要避免在施舍時心中存有貢高我慢之心,或者表面上和藹慈善,心裏面卻好似救世主一般。布施不僅要財施、法施、無畏施,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時刻懷有一顆布施的心,即“心施”。

  6、念天。我們爲什麼要感念上天的恩德?原因很簡單,從實際利益而言,生在天上,是因爲他們前世做了很多好事善事(“信、戒、施、聞、慧,于此命終,生彼諸天”),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僅如此,上天的確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利益和幫助。這裏的“天”,我們還可以廣義地理解爲“一切大自然”,甚至可以理解爲“人民群衆”——是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滋養了我們,是所有天下蒼生直接或間接地成就了我們,使我們能夠活命修慧,從而生存繁衍,並最終修證解脫大道。因此,我們可以將“念天”歸結爲世間的“四重恩”,乃至普天之下的有情凡聖。

  最後以偈總結本經要義:

  佛法僧叁寶,戒施天叁德,

  常存于六念,一乘清淨道。(11月15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