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七)~Q 第485經(優陀夷經):本經探討有關“二受”、“叁受”乃至無量受的語境。

  第485經(優陀夷經):本經探討有關“二受”、“叁受”乃至無量受的語境。

  優陀夷尊者被譽爲“度衆第一”,其一生度衆無數,是位了不起的比丘大菩薩。有一次“瓶沙王”(頻婆娑羅王,摩竭陀國國王)造方至優陀夷尊者住所,向他請教一事:“雲何世尊所說諸受?”意思是說佛陀主要說了哪些受?這些受的具體內容又是什麼。優陀夷尊者回答說是叁受,分別是樂受、苦受與不苦不樂受。

  瓶沙王一聽,說不對呀,佛陀明明跟我說是二受(苦樂二受),你怎麼無緣無故地冒出了“不苦不樂受”呢?“正應有二受:樂受、苦受;若不苦不樂受,是則寂滅”——意思是說世間如果有不苦不樂受的存在(既感受不到苦,也感受不到樂),那就等于說人已經“寂滅”(死去)了。如此一來,一方堅持說只有二受,一方堅持說有叁受,彼此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結果是,大家一起到佛陀那兒去,請求世尊予以裁決。優陀夷問道:“我亦不能立叁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今故共來具問世尊如是之義,定有幾受?”

  佛陀的回答很明確,他說他既說二受,也說叁受。爲什麼?因爲對不同的聞法對象,就必須具備不同的方便說教。佛陀不僅說二受、叁受,他還說一受、四受、五受、六受、十八受、叁十六受乃至“百八受”或“無量受”。

  一受:即苦受,“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說一受”;

  二受:“說身受、心受”,即生理的自然反應與心理上所引起的各種變化;

  叁受:樂、苦、不苦不樂受;

  四受:欲界系受、色界系受、無色界系受、不系受;

  五受:樂根、喜根、苦根、憂根、舍根;

  六受: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

  十八受:謂隨六喜行、隨六憂行、隨六舍行受;

  叁十六受:“依六貪著喜、依六離貪著喜、依六貪著憂、依六離貪著憂、依六貪著舍、依六離貪著舍”;

  百八受:過去叁十六受、現在叁十六受、未來叁十六受;

  無量受:“如說此受彼受等”,即各種感受(或一切感受)。

  簡要說明:

  1、六喜行、六憂行:是指于六根的每一根,對會使其起喜(或憂)其所在的境界,即六根對六境時,會起喜或憂兩種反應。

  2、六舍行:于六根的每一根,對會使其起平靜之所在的境界,即六根對六境,會生起平靜的心態(或全身放松)。

  3、叁十六受:是在六喜、六憂、六舍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細化,將它們悉分爲“貪著”與“離”兩種類型,共分爲叁十六種。

  佛陀在談到這些受的差別時,他對優陀夷說:“我如是種種說受如實義,世間不解,故而共诤論,共相違反,終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實之義以自止息。”世間爲什麼會産生這些“不解”,進而生起這麼多的“诤論”呢?原因出在了我們的“欲受”上面,即我們對佛法妙理的不理解(或理解得不透徹),于是産生了種種錯誤的知見,歸根結底是我們身上的這個“欲”還沒有斷除幹淨,甚至毛病習氣還很嚴重。怎麼辦呢?唯一可行的辦法,便是“離欲受”。“欲”與“受”是無法滅除的,但是我們至少可以遠離它們,不會受到它們的影響。欲受從哪裏來?從“五欲功德”中“因緣”而來;如何遠離欲受?必須要修習一些離欲的法門,具體而言,即修習禅定。關于四禅八定,我們已經講得很多,此處不再重複。(9月30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