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經(喜樂經):本經敘述給孤獨長者供養佛及大衆叁月衣食,佛爲之授記。舍利弗聞之生歡喜心,向佛吐談自己的感受。
談到“給孤獨長者”,我們都很熟悉,因爲《佛說阿彌陀經》的說法地點是在祇園精舍,而祇園精舍的主要布施者,正是大名鼎鼎的給孤獨長者(須達長者)。須達長者屬于商人階層,其早先可能是從事海上貿易而發家致富。不過這位長者十分慈善,在皈依佛陀之前,就十分樂善好施,對貧窮孤寡、老弱病殘者體恤有加,在拘薩羅國(舍衛城)名聲極好。自歸依叁寶後,對佛陀及僧衆禮敬有加,尤其是對佛陀,真可謂“一日不見,如隔叁秋”。我們在《中阿含經·須達多經》中,看到須達長者患病時,佛陀遣舍利弗、阿難前去慰問,可見佛陀亦十分器重須達長者。
曾經在某一個時期,佛陀與大衆均止住于祇園精舍,此時正是夏安居時。在古印度,由于季節的原因(雨季),佛陀一般都要帶領大衆進行爲期叁個月的夏安居。須達長者知悉大衆將要夏安居了,便提前來到佛所,合掌白佛:“唯願世尊與諸大衆受我叁月請衣被、飲食、應病湯藥。”意思是說大家叁個月的衣食諸項開支,都由須達長者一個人包了。
轉眼之前叁個月過去了,夏安居也結束了,大家都來到佛陀居所,再一次聆聽佛陀的開示,並且向佛陀告假,各自准備外出遠遊。此時給孤獨長也在座,他當著大夥的面,贊歎長者說:“善哉!長者!叁月供養衣被、飲食、應病湯藥。汝以莊嚴淨治上道,于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這裏的“莊嚴淨治”,意指“悉心照顧周全”;“上道”即“諸上善道”,是指“比丘僧團大衆”。這是佛陀對須達長者表達了衷心的感謝,感謝他叁個月來對自己以及大衆比丘進行了無微不至的照顧。“于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這是對須達長者行善所獲善果的授記,預言“好人必有好報”。
但是佛陀並沒就此打住,因爲供養佛法僧叁寶,功德雖然十分殊勝,所獲的福德果報也十分巨大,但是在佛陀看來,這些都是人天果報,不能夠解決根本性問題。因此佛陀接著說:“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法,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這裏的“喜樂”,有二義,一是指對世間善惡的了然分明,見到善的、好的就生歡喜心,見到不好的、自己不喜歡的就生厭惡心;二是指禅定中的喜樂地,是修習初禅時所産生的喜樂(離五蓋而生喜樂)。無論是哪種喜樂,均不是我們修持的主要目標,因此佛陀教導須達長者要“莫得默然樂受此法”,不要僅僅滿足于世間的福德布施,而要修習“遠離喜樂”,並且還要“具足身作證”,即獲得最終的解脫。
待須達長者離去後,舍利弗尊者于衆中坐,他向佛陀談起自己的感想與體會:“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這句話是緊隨佛陀對須達長者的囑咐而言,即欲要達到“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具體而言,即“遠離五法,修滿五法”。遠離哪五法呢?“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舍、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這叫作“五法遠離”。什麼叫“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關于“遠離五法”與“修滿五法”的具體內容,它們都是修習禅定中的各種定境(喜樂定),此處不作深入探討。(9月26日)
注:“遠離(斷除)五法”、“修滿五法”:
瑜伽十一卷二頁雲:複次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舍。又于五法、修習圓滿。謂歡、喜、安、樂、及叁摩地。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若初得時;若已證得、正受用時;或見、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緣,憶念歡喜。欲所引憂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複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諸緣,多生憂惱。不善所引喜者: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憂者: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不善所引舍者:謂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樂爲殺等惡業;然其仆使作惡業時忍而不製;亦不安處毗奈耶中。由縱舍故;遂造惡業。彼于此業,現前領解;非不現前。又住于舍,尋求伺察爲惡方便。又于諸惡,耽著不斷,引發于舍。又于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歡者: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爲先,慰意適悅心欣踴性。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爲先,深慶適悅心欣踴性。安者:謂離粗重,身心調適性。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粗重性故,于諸煩惱而得解脫。叁摩地者:謂于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