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經(同法經):本經阿難詣諸上座以及佛所請教問題,均得到同一答複。
我們知道,所謂“止觀”法門乃是天臺宗的修行綱要,“止”與“觀”是兩個既有區別又密切相聯系的概念,對此各家有著不同的解釋。一般而言,止爲始,觀爲後;或者觀爲始,止爲後。無論誰先誰後,其目的都是爲了我們能夠防非止惡,進趣正道。事實在“止觀”一詞在原始佛教經典中已經屢屢出現,料想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對于四部阿含經也是爛熟于胸,其所創立的“止觀雙運”修習法門(詳見《摩诃止觀》),一定是從原始經典中得到某種啓發。
本經是通過阿難尊者向諸大德請教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引出“止觀”二字。首先,阿難詣諸上座大德,問上座言:“若比丘于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阿難所提的這個問題十分現實,也十分精當。作爲舍棄俗務的出家比丘,若在個人修爲上無所建樹,或許與其出家初衷相悖離。比丘們若身處空閑山林之處,在修行上總要掌握個法門要領。什麼法門呢?這些諸上座們回答說:“于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精精思惟,所謂止觀。”
我們若稍加留意,便知道諸上座的說的“止觀”乃爲“二法”,也就是說止與觀單從名相上講,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止”、“觀”乃印度佛教所有修習法門中的兩大支柱。若從義理上講,“止”是指精神統一而達無念無想的寂靜狀態,“觀”是指以智慧思惟觀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由此可見,止觀是一種在禅定狀態下如何思慮觀察的精神活動。這種說法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覺得完全可以做到通俗化。舉個不恰當的比方,當我駕駛一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此時手機響了,我接聽了一個電話,聽到了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訊息——此時我的思想開了小差。恰在此時,我看到前方有警示標志(減速慢行),說明前面出了車禍。在後面的征途中,我不僅減慢了車速,而且還關閉手機,集中精力專心駕駛,最終平安到達目的地。從這個比喻中,減速慢行是止,關閉手機也是“止”,集中精力、心無旁骛地駕駛汽車是“觀”。此兩方面的結合,最終平平安安,便是修行所要達到的效果。
阿難複問:“修習于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于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就是說,修習止與觀,會達到什麼樣的效果。諸上座回答:“修習于止,終成于觀;修習觀已,亦成于止。諸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這段話非常重要,多修習于止,會成就于觀;多修習觀,會成就于止,說明止與觀是相輔相成、渾然一體的關系。如果將止、觀二者修到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地步,就會達到“解脫界”。什麼叫解脫界?上座們回答說“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斷界者,“斷一切行”;無欲界者,“斷除愛欲”;滅界者,“一切行滅”,也就是超越四禅天,而證得阿羅漢的奇妙境界。
後來阿難又到五百比丘所,又往詣佛所,都得到了同樣的回答。阿難很是奇怪,怎麼大家的回答乃至佛陀的回答,怎麼都一個標准答案呢?于是他驚歎道:“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
爲什麼大家給出的答案都如出一轍?還是佛陀揭開了謎底:“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舍重擔,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從這裏我們可以得知,大凡證得阿羅漢聖位者,他們所證的境界是完全一樣的,無二無別,不存在誰優誰劣的問題。在原始佛教看來,個人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便是阿羅漢,所有阿羅漢所證悟的境界是絕對平等的。我們在一些經典中,佛陀也自稱是“大阿羅漢”,這是從修行境界上而言,目的是號召大家都向佛陀看齊,如果老實努力修行,證得與佛陀完全平等的聖位,不僅可能,而且必然。
本經需要掌握兩個命題:一是“止觀”二字的內涵;二是修行聖位的平等無二性。(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