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六)~G 第438經(衆生界經):本經敘述衆生界雖爲無量,若對四谛能如實知、如實證,便能脫離衆生界。

  第438經(衆生界經):本經敘述衆生界雖爲無量,若對四谛能如實知、如實證,便能脫離衆生界。

  第439經~442經:此四經用譬喻的方法,比喻知四谛之人乃十分稀有。

  在439經中,佛陀順手抓起地上的一把土,問比丘:“于意雲何?此手中土石爲多?彼大雪山土石爲多?”答案是很顯然:“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無量,百千巨億,算數譬類不可爲比。”在440經中,佛陀問“彼士夫所渧水多,湖池水多”?答案是“彼士夫毛發指端再叁渧水,甚少少耳;彼湖大水,其量無數,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爲比”。這裏的“渧水”,是指將頭發在蘸濕後,從發末所滲滴之水。對于湖池來說,渧水完全可以忽略不計。441經中佛陀“手捉團土,大如梨果”,然後問比丘:“我手中此團土爲多?大雪山中土石爲多?”答案是“彼雪山王,其土石甚多,百千億那由他,乃至算數譬類不得爲比”;442經中,佛陀“以爪甲擎土已,告諸比丘:“于意雲何?我爪甲上土爲多?此大地土多?””衆比丘回答是“此大地土甚多無量,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爲比”。

  在上述四經中,佛陀用渧水、土石等喻,是在說明一個怎樣的道理?手中之土石,意喻衆生知四谛法門者少之又少;雪山大地土石者,乃是不知四谛衆生之數也。如來一來就說明一個問題:聞法者世之稀有,而聞法後能生起信念者,則更是稀有中之稀有;若生起信念,且能依教奉行者,世之尚余幾人許?可謂鳳毛麟角,彌足珍貴。

  在談到世間之稀有時,佛陀繼續談到以下述之事亦同樣難能可貴:

  生于中國(中土);

  成就聖慧眼;

  知法與律、正想、正覺、正解;

  知有父母(體會作父母的難處);

  知有沙門、婆羅門家之尊長(供養得福德之報);

  離十惡,修五戒十善(八戒)。

  第443經:本經敘述世尊自述其未聞正法時,就已生起正思惟而獲得四谛正見。

  第444經:本經以眼藥丸爲喻,說明界界無量,當學善界。

  第445經:與444經類似,說明衆生常與界俱,若善心生起,則于善界俱;若惡心生起,則與惡界俱。“謂衆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俱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這裏就是典型的“萬法唯心”的理論根據。唯識中講“緣境”,善心與善境相緣,惡心自然與惡境相緣,所謂“心淨即法界淨”,就是這個道理。(9月3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