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六)~E 第427~429經:此叁經的重點,是有關如何修習四聖谛的話題。

  第427~429經:

  此叁經的重點,是有關如何修習四聖谛的話題。

  在上面的相關經典中,佛陀一再重申四聖谛如何重要,若不如實知四聖谛,會帶來怎樣的嚴重後果。在427、428、429叁經中,佛陀則談到了如何修習四聖谛。

  427經中,佛陀教導大家,我們光知道四聖谛那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去“善思念之”,就是要努力去思惟,琢磨一下四谛法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想)實踐,肯定會有新的智慧啓迪。在428經中,佛陀則更講得明白,我對于四聖谛,要“當勤禅思,正方便起,內寂其心”,在思想上不要懈怠,要用功精進。這個“內寂其心”很重要,它實際上是一種禅定的狀態——我們觀察人,不要僅看表面,內心的安甯與寂靜,遇見大事小事波瀾不驚,那才是最最重要的。比丘爲什麼要“內寂其心”呢?原因是“內寂其心成就已,如實顯現”,即有關四聖谛的真理,就會如實顯露出真面容。倘若我們心底下很浮躁,全裝著功名利養,變著法兒多撈點好處,那麼四谛真理恐怕永遠不會在我們的心中顯現。

  而在429經中,佛陀則補充說要“當修無量叁摩提,專心正念”,也就是內寂其心,專修禅思。其所說的含義,與428經大體相同,目的是使我們正確處理好認知四谛與修習四谛二者的相互關系。我們不僅要如實知識四谛,更要方便禅思,努力把四聖谛的義理進行深入的禅觀,入“無量叁摩地”,並且要一門心思,不要胡思亂想,心猿意馬,而要“專心正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處理自己的個人私事,都要認認真真,專心致志。如若叁心二意,叁漁兩曬,估計做什麼事兒都是無果而終。

  第430~432經:

  此叁經敘述若不如實知四聖谛,則會墮淪于惡趣。

  此處佛陀用“杖喻”、“輪喻”來闡述四聖谛。他說:“如人擲杖于虛空中,尋即還墮,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頭著地。”這是譬喻很淺顯,我們朝天空扔一根木棍,用不了幾秒鍾,木棍就會重新掉落于地。而在“輪喻”中,佛陀談到“譬如五節相續輪,大力士夫令速旋轉”,無論慢轉還是快轉,都不會逃脫輪轉的範圍。所謂“五節相續輪”是何種輪子,經論中沒有相關的記述(是指輪中有五個車輻,代表著五趣輪回,還是另有所指?)。無論是杖喻,還是輪喻,都說明我們仍舊輪回不已,難以出離五道——在早期的佛典中,一般只談五道,不怎麼談六道。而造成輪回的根本原因,還在于對四谛不能如實而知。有鑒于此,我們“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努力修學,“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第433經(增上說法經):本經敘述佛陀對于四谛法門的“增上說法”。所謂增上,就是在很好的基礎上,再次得到提升。關于“增上說法”的法門,世尊在這裏列舉了“開示、施設、建立、分別、散說、顯現、表露”,也就是利用種種方便權巧,對弟子們進行強化教導。而四谛法門比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因此佛陀必須用各種方便爲大衆宣講。

  第434經(黠慧經):本經從四谛法門的角度,宣講何謂“黠慧”(十分有智慧)。什麼叫黠慧?就是對于四聖谛如實而知,“于四聖谛如實知者,此爲黠慧”。在這裏,我們需要留意一下,佛陀稱知四谛即爲“黠慧”,不知四谛即爲無黠慧;但是並不等于說,“黠慧”的全部內容就是四谛,知十二因緣、八正道、七覺支等等修習法門,都是“黠慧”的內容。而四谛法門與其他的法門皆是一脈相承的,它們之間並不矛盾。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理解,即如實知四谛,對因緣道法等法門也必然如實而知。我們常講的“一通百通”或“觸類旁通”,即是此義。(9月1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