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雜阿含》(卷十六)
第407經、408經(思惟經):
此二經教導諸比丘:不應有世間之思惟,而應具備出世間之思惟。
我們知道,佛陀具備徹底究竟的“五眼六通”,其中爲我們所津津樂道的乃是佛陀的“他心通”,即衆人之所想所念,佛陀通過自己的觀察,對衆人的念想已是曆曆在胸。關于這一點,我們在早期的經典是時常見到,而在後期的大乘經典中,可謂俯拾皆是。我們沒有必要花心思去琢磨佛陀的“他心通”是真是假,或者說通過怎樣的方式可以修得這種神通。根據佛陀的觀點,修行者如果是爲了獲得某種神通而去修行(像提婆達多那樣爲利養而求神通),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且十分有害的邪知邪見。當我們抛棄邪惡知見,而去一門思去修習的時候,總有一天便會豁然開朗,種種“神通”也會如約而至,所謂水到渠成,完全沒有必要去追求。
在某一時期,佛陀與諸比丘居止于王舍城外的迦蘭陀竹園。“有衆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間而思惟”。比丘們共住在一起,當安居之時,托缽乞食似乎已不是一種常態,而是由信徒們將衣食等送至寺院,集體供養。在本經中,這些比丘集于食堂之中,在思想上並沒有做到“五觀常存”——他們在念想上開起了小差,産生了“世間而思惟”,就是說生起那些與修學無關的思惟。如果這些“思惟”得不到及時的製止,很可能會在比丘中蔓延,不利于整個僧團的和諧共住。因此,佛陀“知諸比丘心之所念”,便來開食堂爲大家講開示。開示的核心,就是要求諸比丘要抛棄錯誤的思惟,而樹立起正確的思惟,“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對于世間思惟爲什麼要“慎莫”呢?原因是這些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就是說對我們的修爲只有壞處,卻沒有半點好處。
作爲比丘,應秉持什麼樣的思惟才是好思惟?佛陀講得很清楚,就是心下時常懷有四聖谛思惟,因爲四聖谛思惟是一種“正思惟”,它會逐步引導我們向離苦得樂的方向去努力奮鬥,並最終達到究竟的解脫,“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四聖谛會給我們帶來種種“饒益”,它是一種“正向涅槃”,是邁向解脫的康莊大道,而不是南轅北轍的“逆向涅槃”。
爲了說明這個問題,佛陀講述了過去世時有一個“士夫”(男人)在王舍城外的拘絺羅池邊思惟世間的諸法。此時他開始胡思亂想,看見了無數的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鑽入池塘中的藕孔之中。他以爲自己出現了精神錯亂,因爲四種軍鑽入細小的藕孔之中,根本不可能——但是佛陀對此予以了否認,認爲他看到的是事實,因爲此時諸天與阿修羅發生了一場十分慘烈的戰爭(有關諸天與阿修羅發生戰爭的記載,可參閱《長阿含經·世記經·阿修羅品》)。我們姑且不論這位士夫所見的是否爲事實,也姑且不論天界作戰的真假,佛陀通過此例意在說明比丘不可以作世間思惟,因爲世間思惟會給我們帶到很多麻煩,尤其是像我們這些意志不堅定的凡夫俗子,更是難抵誘惑。
當然,有的人或許會問:佛法不離世間,當今提倡人間佛教,主張佛法積極入世,若不作世間思惟,想衆生之所想,急衆生之所急,又如何能更好地自利利他呢?我個人覺得此二者不僅不矛盾,而且可以做到相輔相成。事實上,自利與利他,猶如車之二輪,人之雙足,若缺少任何一支,都會爲佛法的流布極爲不利。佛陀在這裏對出家二衆的要求是不作世間思惟想,意思是說我們不要對世間的名聞利養、男歡女愛之類的事兒分心,而要一心專注于對苦集滅道的悉心探究。欲要利人,必須要具備深厚的自利功夫(看家本領)。在菩薩與聲聞二者的關系上,我更傾向于“外現菩薩相,內修聲聞行”——我們不僅自己要懂得四聖谛,也要使大家都來學習四聖谛。菩薩度人,無外乎使衆生離開離苦之淵而共赴極樂淨地。如果世間從此無有苦患,又何勞菩薩萬裏迢迢大老遠跑來度化呢?觀音菩薩倒駕慈航尋聲救苦,其立足點歸結爲一,便是一個“苦”字,所謂叁苦八苦千苦萬苦。産生痛苦的根源,卻依然是我們心懷無盡的貪婪與欲望。人們常說“無欲則剛”,如果有“欲”呢?就好像軟柿子一般,任憑命運的擺布。然而言易行難,若真正做到“無欲”,豈是朝夕可蹴之事?
第408經所述與407經大體相同,只是在經首提到了一些有關佛陀不予回答的話題,這些話題包括:
1、世間有常、無常、有常無常、非有常非無常?
2、世間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
3、是命是身、命異身異?
4、如來死後有、無、有無、非有非無?
上述四方面,便是佛教界著名的“十四無記”,每一個問題都讓人無法回答,一是這些問題根本無法回答,二是這些問題根本沒有回答的必要,叁是即使佛陀勉強回答了,我們仍是不知所雲,根本弄不明白。《中阿含·箭喻經》中,佛陀曾經對弟子們說,對于這些問題他之所以“無記”(不回答),原因是等不到我們弄明白,我們老早就死掉了,甚至已經在人間輪回了好幾遍了。他用“箭喻”來回答這一個問題:一個人中了毒箭,家裏人很慌張,趕緊找來醫生爲他療傷。這是這位老兄很古怪,一定要搞明白自己中的是哪種毒箭,朝他射箭的人家庭背景是什麼,是男是女,是胖是瘦,種姓是什麼……我們試想一下,這位仁兄所面臨的要緊任務,是如何療好自己的箭傷;至于射箭人的一些情況,待傷好後再去慢慢了解,又有何妨?箭傷未療,卻一個勁地忙著刨根究底,估計他還沒把這些事兒弄明白,恐怕老早就一命嗚呼了。
此二經給我們一個啓示:無論是誦經念佛,還是參禅打坐,都不要過于拘泥于鑽牛角尖,陷入“世間思惟”的泥淖之中。如若不然,就像那個中箭人一條道跑到黑,我們的下場很可能就是“天堂未就,地獄先成”。如若至此,豈不是空來世間走一遭?(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