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經(因陀羅柱經):
本經重點用譬喻闡述了知四谛的重要性:如不如實知四谛,則如小綿球那般弱不禁風;若如實知解四谛,則如銅柱般堅固。
1、不如實知四谛:“如小綿丸、小劫貝華(木綿)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于一方。”
2、如實知四谛:“譬如因陀羅柱,銅鐵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因陀羅”是天帝釋的另譯,因陀羅柱原指天上宮殿的柱子,一般指城門的頂梁柱,或指房屋的中柱。
在經中,佛陀用正反兩方面的譬喻,也形容知了四聖谛的弊利關系。所謂不知四谛,則會陷入“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並“聞彼所說,趣說而受”,沒有自己獨到的正見,原因是“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相反,如果了知四谛,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可以做到“不視他面,不隨他語”,因爲這些沙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因此,比丘對于四聖谛,“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第399經(論處經):
本經敘述如知四谛,則不會屈服于他論之下,且能做到“八風吹不動”,穩如磐石,巋然不動,“譬如石柱,長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風吹,不能令動”。一旦了知四谛,由“至諸論處,無能屈”,因爲對于了知四谛的人而言,他們達到了“心解脫、慧解脫”的境界,不僅自己不會被辯論駁倒,“辯才無礙”,相反還會使對方“反生憂苦”。
第400經(燒衣經):
敘述若不知四谛,則會淪受無盡惡趣之苦,不惟燃燒頭衣可譬。因此,我們必須忍苦而學四谛。
佛陀說:“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當起增上欲,急救令滅。”我們在佛教經典中時常會見到“如救頭燃”這類詞句,根據我個人理解,這可能與古印度用布裹頭的習俗有關。一旦裹頭布被燒著了,自然就會威脅頭部腦袋的安全,因此要趕緊將裹頭布摘除熄火,否則便會有性命之虞。
腦袋上一旦著火了,抓緊時間保護腦袋安全,當然是第一要務。可是佛陀說,頭被燒著了,當然是大事;但是腦袋與四谛法門相比,卻顯得微不足道。爲什麼?因爲腦袋被燒了,大不了被燒得面目全非,最壞的可能便是丟掉性命,過了二十年,還是好漢一個;可是若不了知四聖谛呢?那問題可大了,不但今生受苦,以後的世世代代,全部受苦,弄得不好,還會淪入叁塗(地獄、餓鬼、畜生),“長夜熾然”——等于說腦袋生生世世都被裂火燒烤著。二者相較,哪個更要緊?明白人一眼便知,何必多言呢?由此可見,了知四聖谛相較于“如救頭燃”,其緊迫何止千百倍?(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