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經(修行經):
本經敘述爲了顯現緣起,而須修習禅思。
對于佛教中的緣起,如果我們單單是停留于表面理解或知見上,很難得到真正的收獲。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當勤方便修習禅思,內寂其心”,就是說對于因緣的觀察,不僅要認識它、了解它、分析它,還要從內在的意念開始,進行自我淨化(內寂其心),進而進入到一種禅思的狀態,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知曉緣起法的本質,“比丘禅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一切便真相大白。
第368經(叁摩提經):
“叁摩提”,也就是“叁摩地”,即我們平常所講的“禅定”,又名等持(離掉舉故稱“等”,心不散亂故稱爲“持”)。在本經中,佛陀重點講運用禅定的方法去觀照因緣法,“當修無量叁摩提,專精系念,修無量叁摩提”。觀照的結果,便是“此諸法無常、有爲、有漏”,都是不究竟之法,都是時刻處于變幻之中的有爲之法,爲生滅法,爲苦惱法,如此而已。
第369經、370經(十二因緣經):
369經重點敘述毗婆屍佛等六佛在未成佛時,于順逆觀察十二緣起,並說偈文。
本經如是敘述:“昔者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爲座,結跏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于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毗毗婆屍佛正坐七日已民,從叁昧覺”。這裏需要一個問題要搞清,從經文中看,毗婆屍佛是在成佛之後是對十二緣起進行了觀察;那麼其在成佛前是否對十二緣起進入過深入的觀察呢?肯定有的,只是前後所觀察的深度不同。當毗婆屍佛在成就正覺之後,才把所有的緣起問題徹底搞清楚了。而毗婆屍佛觀察緣起法,經過了連續七天的禅定(叁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禅定可以養生,可以減少甚至階段性地消除對于食物的攫取(與民間所說的“辟谷”並不相同)。那麼禅定之中以何爲食呢?按照佛教的話講,叫“以禅樂爲食”。
下面談談偈頌的主要內容。彙總起來,毗婆屍佛的偈頌所講的主要方面:
1、洞悉因緣之法,可以幫助我們斷惑證真,滅除有漏;
2、因緣法則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消滅痛苦的方法與途徑;
3、知悉因緣法,可以使我們擺脫結縛,身心自在,並且遠離魔怨。
370經與369經應該是統一的整體,主要講述釋迦佛也是通過對因緣法的深入觀察,從而悟道。(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