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四)~C 第345經(集生經):本經爲佛陀用偈問舍利弗,舍利弗乃善巧回答。

  第345經(集生經):

  本經爲佛陀用偈問舍利弗,舍利弗乃善巧回答。

  有一天,世尊對舍利弗說:“如我所說,波羅廷耶阿逸多所問:若得諸法數,若複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爲我分別說。舍利弗!何等爲學?何等爲法數?”

  佛陀在這裏是借用別人之問,然後再轉問舍利弗。佛陀對波羅廷耶阿逸多所問並不是回答不了,而是用此偈來試探一下舍利弗究竟對佛法領悟了多少。對上面之偈,從字面上的理解是這樣的:“那些得諸法數的聖者(法數指對佛法十分了解,指解脫了的無學位),以及種種有學的人們,這些人所具有的威儀與德行,請分別予以解說。”這裏需要重點掌握兩個概念:無學與有學。無學位與有學位各自所具備的威儀與德行的特征有哪些,需有一個大致的輪廓劃分。佛陀就是抓住了這兩個重點向舍利弗提問,“何等爲學?何等爲法數?”

  舍利弗一時竟回答不上來(默然不答),以至“第二、第叁亦複默然”。

  佛陀見舍利弗一時語塞,便提示道:“真實?舍利弗!”——現前是否真實。

  舍利弗受到了點化,于是大聲地回答說:“真實,世尊!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厭、離欲、滅盡向,彼食滅;是真實滅覺知已,彼比丘厭、離欲、滅盡向,是名爲學。”此處所講的是比丘從有學向無學的一個漸次修習的過程,即比丘欲得“真實”者,須對“食”進行深入的觀察,從而生起厭離心,逐步趨向解脫。此處的“食集”,是指滋養物的起因,泛指對一切物欲享受體察與觀照。

  佛陀繼續點化道:“複次,真實,舍利弗!”

  舍利弗回答:“真實,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從食集生,若真實即是滅盡,覺知此已,比丘于滅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數法(無學位,悟法者)。”從舍利弗的回答中可知,無論是有學還是無學,都應該從對“真實”的觀照入手。當然,有學與無學是有區別的,二者區別在:

  有學:厭、離欲、滅盡向;

  無學: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在有學的“滅盡向”,只是朝著“滅盡”(煩惱斷盡)的方向前進(奮鬥),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修學;而無學位已達到“滅盡”,同時諸漏已不再生起,且“心善解脫”,已經獲得了究竟的超越。當然,二者的悟法門徑卻是一致的,即從“食集”起步,繼而“厭”、“離欲”。一個是處于不斷的進步的學習過程中,一個是已學有所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佛陀聽後很是贊賞:“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比丘于真實生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數。”佛陀說後便入室坐禅。

  經末發生了一個小插曲:舍利弗在佛陀離開後,對諸比丘說:“我不能辯世尊初問,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須臾複爲作發喜問,我即開解如此之義,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異句異味而解說之。”意是是說一開始他沒弄明白佛陀偈問的真實意圖,後來經過世尊的點拔,遂豁然開朗,一發不可收拾,辯才無礙。後來這番話被人“轉述”到佛陀那兒,並稱舍利弗是“一向師子吼言”,有點像打小報告。佛陀聽後,指出舍利弗既沒撒謊,也未吹噓,他講的是實話,因爲舍利弗是“善入法界故”。(7月24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