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叁)~G 第313經(經法經)

  第313經(經法經):

  本經所談的內容,也還是建立在根境識的基礎之上,即見色而不起貪覺者,就是如實而知者。這便是佛陀所講的經法,如果按照佛所說的去行修,即爲崇尚經法。其重點爲:“眼見色已,覺知色而不覺色貪,我先眼識于色有貪,而今眼識于色無貪如實知。”此句之意,即對于自己所産生的每一種貪念,都能如實而知,即具備及時省察的自糾功能,這便是高明之士。而中國孔子的學生曾子便有著名的“一日叁省”(“吾日叁省吾身”)的名言。曾子“叁省”些什麼呢?“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就要求自己無論是爲人辦事,還是爲自己辦事,都要盡心盡力,表裏如一,不要陽奉陰違,口蜜腹劍。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深刻的自省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見到這種情況,即找別人的毛病很容易,如果要從自己身上挑理,就十分不情願——這本是人之常情,普通人皆是如此。但是做爲讀書界的精英,也就是達到所謂聖人階層的那些人,比如孔子、孟子、曾子、顔回等等這些人,一輩子犯錯誤的幾率極少,因爲他們能夠做到“自省”,也就是自我檢討、自我反思。

  這裏需要進一步說,即作爲出家的比丘,是不是也要做到“一日叁省”?我個人以爲當然要做到。尤其是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出家比丘那種“青燈黃卷”的日子恐怕一去也不複返,我們每天要忙于佛事,忙于接待,有時還要忙于開會,忙于批條子,忙于調解個別紛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出家比丘也是屬于“俗務纏身”的一族。在這種情況下,若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吾日叁省”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說我沒事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哪裏還需要搞孔孟的那一套?這裏有個誤區,即佛家與儒家,一個以出世爲目標,一個以入世爲目標。雖然目標不同,但是隔行不隔理,我們都是肉體凡胎,有毛病習氣自然是在所難免,儒士們可以做到時常反省自己,難道法師們就可以棄之如敝履?若從高標准上講,出家衆僅要時常反省自己,而且還要對自己所産生的每一念頭,都要明明白白,知道自己那些處于刹那生滅之中所生起的“念”,哪些是惡念,哪些是善念。歸結到一處,即佛陀在本經中所講的根境識叁者的省察關系。

  現實中的情形往往與經中所要求的略有差異。部分出家人“經”念得極好,在念佛打坐方面也很有成就,可是脾氣很大,而且很看不上那些不修行的出家衆。從現實中所發生的一些典型事例來說,出家人,尤其是處于領導崗位的出家人,需要一個切實的自省意識,是十分要緊的。古希臘哲學先賢蘇格拉底的一句名言叫“認識你自己”(know yourself),人首先得學會認識自己,然後才可以去慢慢認識世界乃至整個環太空。“認識自己”是一個極其困難、極其痛苦的過程。如果我們從“認識自己”的角度來認識佛教,便蓦然發覺:原來佛陀曆經四十年所講的全部經典,最結歸結爲一句話,那不就是“認識自己”這四個字麼?在真理的巅峰之上,沒有種族與教派的溝壑。(7月10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