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雜阿含》(卷十叁)
第304經(六六經):
本經稱爲“六六經”,是指六種名相(法),而每個名相,包含六種概念。它們具體是:
1、六內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2、六外處——色入處、聲入處、香入處、味入處、觸入處、法入處。
3、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4、六觸身——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5、六受身——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
6、六愛身——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
從上面六組概念中,我們可以將之分爲兩種,一種是將“處”分爲兩種,即六內處與六外處;一種是將“身”分爲四種,即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從“處”而言,內六處是我們人身所具備的,而外六處泛自外界的現象世界。內六處與外六處的結合,便産生了諸如“識”、“觸”、“受”、“愛”等等心理感受。
佛陀通過以上六種名相的分析,著眼點是落在一個“非我”上面,即這些均爲生滅之法,是不實在的,不應該去執取。這是本經的要點。
第305經(六入處經):
本經是對304經的進一步細化,所謂由六入處而生叁受,若産生染著,便會生起純大苦聚。若相反,便會成應正道。
佛陀在經中稱本經爲“六分別六入處經”,即對于六入處需要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分別(這個“分別”是一種冥思狀態的審察活動)。比如說:
眼入處---色---眼識---眼觸---眼觸生受(叁受)……
由眼觸而生起叁受(苦、樂、不苦不樂),可以歸結到一點,便是“眼觸生愛”。有了愛,一切問題便從此而生起。我覺得我們不能將“愛”狹隘地理解爲“喜愛”,而理解爲“執取”似乎更爲妥貼。
由眼根而推及至耳、鼻、舌、身、意,與此相對應的是聲、香、味、觸、法。所謂對“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做到“不染”“不著”(其他還有諸如“不相雜、不愚暗、不顧念、不系縛”),如此便會“減損五受陰”(減少對五受陰的依賴),從而達到消來染著,做到“身不疲苦、心不疲苦,身不燒,心不燒,身不熾然,心不熾然,身覺樂,心覺樂”,遍體清涼,如同盛夏身入清涼之山,其纖絲不挂、磊落灑脫豈是我輩俗人堪可比擬?
在經中還提到了具體的修證方法,即叁十七道品,在此述略。(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