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二)~K 第298經(法說義說經)

  第298經(法說義說經):

  本經主要是將十二緣起分別加以略釋。

  何謂“緣起法法說”?即“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此,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集聚”。何謂“緣起法義說”?即“緣無明行者”。從這裏我們可得知,“法說”與“義說”,二者的意思都差不多,也就是對緣起法所進行的解釋。

  無明——指不知前際、後際、前後際;不知內、外、內外;不知業報,不知叁寶,不知四谛,不知緣起,對一切皆糊裏糊塗——自诩“難得糊塗”,實則真糊塗。

  行——行有叁種,即身行、口意、意行,即我們平時的所作作爲。

  識——即六識身,具體爲眼識身、耳識身……意識身。

  名色——名爲四無色陰,即受陰、想所、行陰、識陰。色爲四大所造之色。此處的“名色”,名偏重于意識領域,後人也稱之爲“無表色”;色偏重于物質領域,即所謂的“表色”,可以被人們所感知。

  六入處——指處指內六入處,那眼、耳、鼻、舌、身、意入處。

  觸——謂六觸身(眼至意六方面)。

  受——是指叁種受,即苦、樂、不苦不樂受。

  愛——謂叁愛,即欲愛、色愛、無色愛。從這裏我們可以得知,即使是達到無色界,也無法徹底地斷除“愛”的束縛。

  取——指四種執取,即欲取、見取、戒取、我取。這裏略解一下“戒取”,即“戒禁取”。守戒條本來是件好事,如果拘泥于禁戒,便是一種固執了。用現在的話叫,叫教條僵化,不知變通。比如說,有的人爲了斷除淫戒,發誓一輩子不見女人,這便是一種“戒取”。

  有——是指以某種形式的存在,具體指叁有,即欲有、色有、無色有,此泛指叁界衆生。

  生——以種種生命的形式出現于世間,依佛陀的解釋,其可表述爲“若彼彼衆生,彼彼身種類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爲生”。此處的“生”,必須是“陰”、“界”、“入處”、“命根”四者相聚合。比如說天上掉下一塊隕石,這不能叫“生”,因爲它並不具有意識;而孫悟空雖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卻是一種“生”,因爲他具有動物的一切特征。從這裏我們可以得知,所謂的“生”,一般指動物居多。

  老死——有生必有老,世間所謂的長生不老,那是騙人;有老必有死,這是自然規律。在自然規律面前,我們人類最好不要犯幼稚病,(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天命不可違”)。秦始皇雄才大略,可是他很天真,欲求長生之術,其始皇帝業也想傳承個千秋萬代,可那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他本人是駕崩于巡幸途中,而他的帝業也不過叁世,滿打滿算,也就短短的十六年時間(前221~前206),可謂彈指一瞬間。

  佛陀對老的描寫是:“發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偻,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拄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斑駁,暗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而對死的描述是:“彼彼衆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舍陰時到”。

  有時我在胡思亂想:如果說輪回之說成立,那麼,一個人從死亡的那一刻起,直至受生投胎,這一段時間在做什麼?又呆在什麼地方(或者說,以什麼樣的方式而存在)?究竟有沒有所謂的“中陰”?這些問題大約只有通過“冥想”的方式,才能琢磨得透吧!(6.2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