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一)~D 第276經(難陀說法經):本經敘述難陀受佛之命,爲五百比丘尼示教照喜,使她們獲得究竟解脫。

  第276經(難陀說法經):

  本經敘述難陀受佛之命,爲五百比丘尼示教照喜,使她們獲得究竟解脫。

  我們知道,在原始佛教的中期,僧團中已經出現女性出家者的身影。這些女性在出家後,經過一段簡單的考察期後,便在比丘僧團的座前,接受一個簡單的入教儀式,成爲一名正式的出家人,稱其爲“比丘尼”。

  印度佛教史上最早的比丘尼是誰?一般而言,便是佛陀的姨母(繼母),同時也是尊者難陀的生母——摩诃波阇波提(譯爲“大愛道”)。大愛道出家于何時?根據相關經典記載,比較可靠的說法則是在佛陀的生父(淨飯王)逝世以後。淨飯王的世壽估計在八十歲上下,在其辭世之前,其所轄的城邦所面臨的形勢則陷于尴尬:一方面是國王已衰朽不堪,而准備繼承王位的難陀太子也爲佛陀所度化(出家爲比丘);而作爲第二梯隊的接班人——羅睺羅,也隨佛陀出家爲沙彌。此時,城邦的有效統治面臨土崩離的之勢,老國王帶著數不盡的遺憾離世而去——當然,隨著淨飯王的皈依佛門成爲居家弟子,他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也獲得了解脫。至此,釋迦族也難現昔日的輝煌,而作爲遺孀的大愛道,頓時顯得孤獨與淒涼。于是,在阿難的努力斡旋下,她終于帶著五百名宮女,一同投奔佛陀所在的僧團,成爲佛教史上最早的一批出家比丘尼。

  在佛陀即將滅度之際,曾經製訂了佛教史上有名的“八敬法”(盡管教內對此持不同意見,甚至斥爲佛教的“男女不平等條約”),其中規定比丘尼當以比丘爲依止師,而在第六條則明確地了“半月從僧教誡”的條款,即比丘尼當每月二次至大德比丘處求教誡法。在佛陀時代,由佛陀親自製訂的“八敬法”得到了有效的執行。而在本經中,大愛道比丘尼則率領五百名比丘,來詣佛所,請求佛陀爲其說法,“示教照喜”(聞者認真說,聽者聞後歡喜)。在說法之後,佛陀對她們說:“比丘尼!應時宜去。”(你們該回去了)

  此時世尊估計已有七十余歲,身體也不是太好。在比丘尼們離去後,他對弟子們說:“我年已老邁,不複堪能爲諸比丘尼說法,汝等諸比丘僧,今日諸宿德上座,當教授諸比丘尼。”佛陀的意思是說,他年歲大了,教導比丘尼的任務應由弟子們共同承擔。具體辦法是:在幾位有名望的大弟子中,由大家輪流去比丘尼們的居所(精舍)爲她們說法。

  既然佛陀下命令了,大家不論是否情願,自然是依教奉行。後來該輪到尊者難陀去說法了,而他卻“不欲教授”,很不情願去,後來還真的沒有去。那些比丘尼見比丘沒來爲她們說法,大家只好又一起來聽聞佛陀親自說法。

  佛陀待諸比丘尼離去後,很是納悶:今天究竟是怎麼啦?于是就問阿難:“誰應次至教授諸比丘尼?”阿難想了一下,回禀說應是難陀,可是他不願去。于是難陀被叫到佛陀的跟前。佛陀對難陀說:“汝當教授諸比丘尼,爲諸比丘說法。所以者何?我自教授比丘尼,汝亦應爾;我爲比丘尼說法,汝亦應爾。”意思說,世尊都親自爲比丘尼說法,你難陀爲什麼就不去呢?

  爾時,難陀默然受教,並且真的去了。難陀所說之法,主要是對六入處以及六根、六境、六識叁者的深切觀察,從而摒棄“是我、異我、相在”以及樹立起無我、無常、緣起緣滅的思想觀念。對于難陀所說的這些“法”,我相信這些比丘尼們並不陌生,而且在修行中很有心得,並且“悟”得不淺。當然,難陀說法時也很精彩,比如說有一個類似于“庖丁解牛”的譬喻:“譬如善屠牛師、屠牛弟子手執利刀,解剝其牛,乘間而剝,不傷內肉、不傷外皮,解其枝節筋骨,然後還以皮覆其上。”一個屠夫能達到如此高妙的解剝功夫,也算是頂級高手了。

  但是,難陀並非爲譬喻而譬喻,而是爲了說明佛法中的道理(與“庖丁解牛”喻意大爲不同)。他說:“牛者譬人身粗色,如箧毒蛇經廣說,肉者謂內六入處,外皮者謂外六入處,屠牛者謂學見迹,皮肉中間筋骨者謂貪喜俱,利刀者謂利智慧。多聞聖弟子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

  爲了達到這個目標,難陀教導大家斷除貪、嗔、癡,于五受陰處“當觀生滅”,于六觸入處“當觀集滅”,于四念處“當善系心”;“住七覺分”,“心不緣著,心得解脫”。

  但對難陀的這番教導,諸比丘尼似乎還是沒有完全接受,或完全聽明白。佛陀對此觀察得很細微,他作了一譬:“譬如明月十四日夜,多衆觀月,爲是滿耶?爲未滿耶?當知彼月未究竟滿。”但佛陀補充道,雖然這些比丘尼並沒有完全弄懂難陀所說之法(“于其解脫猶未究竟”),但是他們都很有智慧,“然此等比丘尼命終之時,不見一結不斷,能使彼還生于此世”(保住人身沒有問題)。後來經過難陀的再次教導,這些比丘尼皆證得了“第一果”(預流)。

  本經中留給我們的思考題是:爲何唯獨難陀不願意爲諸比丘尼說法?(6月8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