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D 第262經(闡陀經):本經爲阿難爲長老闡陀述說有關離二邊的中道之理。

  第262經(闡陀經):

  本經爲阿難爲長老闡陀述說有關離二邊的中道之理。

  本經發生的時間,是在佛陀滅度後未久——具體是多長時間,佛陀中並未交待得很清楚。當時有衆多的比丘居止于鹿野苑,阿難尊者此時住錫于拘睒彌國的瞿師羅園。

  有一位長老名叫闡陀,其“持戶鈎(守護僧舍的自衛器物),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闡陀長老爲何有此舉動呢?原來他自感自己修行學識境界很淺薄,想向諸位大德討教一二,“當教授我,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見到這位老人家如此誠懇,有的比丘就告訴他:“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可是闡陀長老並不滿意,他說“我已知色無常”,意思說你們所講的這些道理,我都知道啦!可是色爲什麼是無常的?大家能說出個所以然來麼?“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雲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對于闡陀的這個提問,大家都面面相觑,無言以對。

  闡陀對天長歎:偉大的佛陀已經滅度,如今該向誰請教呢?“是中誰複有力堪能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經過反複思量,他想到了阿難尊者——“尊者阿難……曾供養親觐世尊,佛所贊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爲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經過長途跋涉,闡陀長老最終見到阿難之所,並說明來意。阿難聽後,對闡陀說:

  “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于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僞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能堪受勝妙法,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阿難在這段回話中,主要是講兩層意思,即“破”與“立”。所破者,即我們對“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即叁法印)都能做到耳熟能詳,可謂佛教最基本的教理。然而又有幾人洞悉叁法印的高妙之處呢?大多數都停留于認知層面,甚至是一知半解,人雲亦雲罷了。所立者,即阿難對于闡陀的由衷贊歎。闡陀長老並沒有流于形式,而是深入表裏,對無常、無我以及涅槃的妙義進行了深入的觀察與思維,最終卻不得要領。如果闡陀聽聞到“色無常”之類的說教便戛然而止,裹足不前,那麼他根本就用不著千裏迢迢跑到拘睒彌國來向阿難求取正法了。

  阿難繼續對闡陀說:

  “我親從佛聞,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于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阿難的這段話,極其精煉艱深,可謂大有深意。

  首先,阿難對闡陀長老所說的“正法”,並非他自己杜撰,而是親聞佛陀所說“誠實之言”。當時佛陀教導尊者迦旃延,阿難作爲佛陀的侍者,自然是“親從佛聞”。既然是出自佛陀的尊口,那麼肯定是字字玑珠,毫無半點虛詞。

  其次,本經的重點,是“離二邊,行中道”。什麼叫“二邊”?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執著于兩種極端。我們常說的二邊主要有四種,即苦與樂二邊、有與無二邊、斷與常二邊以及增與損二邊。比如說,苦與樂本身並沒有錯,但是若主張絕對的苦或絕對的樂,即極端的苦行與極端的享受主義,便是謬誤;而無端地無中生有,或有中生無,即爲增、損二邊。當然,若我們執著于無常,或執著于涅槃,同樣也是屬于“邊”的範疇。而不執著于二邊,不偏不倚,即謂之“中道”。

  複次,若離于二邊,而行中道,便可以了知世間的真相,此即謂之“正觀”、“正見”。

  最後,在具體分析何謂“中道”的時候,我們注意到,佛陀在這裏所謂的“中道”,實際上就是對因緣所生法的深入觀察,即十二因緣。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便是十二因緣法的高度濃縮。

  至此我們方才知道,光知道五陰爲無常的道理是遠遠不夠的,因爲我們對五陰無常的道理僅僅停留于表層上的理解,它對于我們的實際修行,並沒有太大的幫助。那麼如何才能進一步深入呢?總的途徑便是“離二邊、行中道”。具體而言,便是對十二因緣的深入觀察與體驗。(5月20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