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經(二十億耳經):
本經所述一位叫“二十億耳”的比後,雖用功精進修行,然始終不得覺悟,意欲還俗。佛陀聞後以琴之喻,令其覺悟。
有一位比丘名叫“二十億耳”,曾經有一段時間住在耆阇崛山,“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七覺支法)。可是呢,任憑他如何用功,還是不得證悟。此時他開始生起煩惱:“于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我今日未盡諸漏。”怎麼辦呢?實在不行,就還俗回家吧,看來修行成道是沒啥指望了,“我是名族姓子,多饒財寶,我今甯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看樣子,這位二十億耳比丘的俗家不僅財富衆多,而且出身不錯,在當地頗有名望。二十億耳比丘的意思是,既然出家修道無法修成正果,那倒不如還俗做個好護法,也不錯啊!
佛陀知道了二十億耳比丘的心思,便將其召到面前,問道:“你想舍戒還俗嗎?”
二十億耳比丘後暗地裏吃驚非小,“驚怖毛豎”,心想佛陀真是了不起,“世尊已知我心”。于是他如實白佛:“實爾,世尊!”
佛陀爲了方便教化弟子,便問道:“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二十億耳作了肯定性的回答。
佛陀以彈琴的急與緩,來喻示修行的節奏。
1、“汝彈琴時,若急其弦,得作微妙和雅音不?”回答:不也。
2、“若緩其弦,甯發微妙和雅音不?”回答:不也。
3、“雲何善調琴弦,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回答:如是。
佛陀作出總結:“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苦著、若放逸、莫取相。”
二十億耳比丘常念世尊說彈琴譬喻,獨靜禅思,最終成就阿羅漢果位。
二十億耳比丘在成就正覺後,便再一次拜見佛陀,將他的修行心得向佛陀作一全面彙報,並懇請佛陀予以印可。
那麼二十億耳比丘究竟悟到了什麼?我試將他的見解分四段進行簡說。
1、“于世尊法中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舍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當于爾時解脫六處。雲何爲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這裏所講的阿羅漢所獲的六種解脫。
2、“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若複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解脫。若複有人依于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是亦不應;貪恚癡盡,是真實遠離解脫。貪、恚、癡盡,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如是,世尊!若諸比丘未得羅漢,未得諸漏,于此六處不得解脫。”
在這裏,二十億耳比丘結合自己的修行實踐,談及了對于六種解脫的理解。他說,真正的解脫,必須要把貪、恚、癡叁大問題徹底斷除幹淨,這才是真實的解脫境界。問題是很多人心存偏見,片面地理解“解脫”一詞,導致解脫的大衆化甚至庸俗化。我們平常所講的“念佛一聲,罪滅河沙”,所講的是持名念佛的功德。但是我們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這個“佛”,是出自何人之口。一個心靈肮髒的不法之徒,縱然是“念佛”萬遍,也未必能消除掉沙粒大小的罪業。所以二十億耳比丘在這裏說,我們不要錯誤地理解“解脫”二字。一些人對佛法“依少信心”,便自稱自己“離欲解脫”;有的人“依少持戒”,也自言“我得離恚解脫”;有的人“依于修習利養遠離”,同樣自稱“遠離解脫”。實際上這些人離真正的解脫還相差十萬八千裏。那麼需要怎樣做,才能稱之爲真實的遠離解脫呢?便是“貪恚癡盡”。只有真正地把“貪恚癡”滅除幹淨了,才能稱得上是離愛、離取、離忘念解脫。當然,在證得羅漢果位之前的所有解脫,都不能稱得上是真實的解脫。
3、“若複比丘在于學地,未得增上樂涅槃(涅槃只有快樂,無有痛苦),習向心住(內心保持著修行的狀態),爾時成就學戒,成就學根,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當于爾時得無學戒,得無學諸根;譬如嬰童愚小仰臥,爾時成就童子諸根,彼于後時漸漸增長,諸根成就,當于爾時成就長者諸根。在學地者亦複如是,未得增上安樂,乃至成就無學戒、無學諸根。”
這裏所講的,便是有學位與無學位的關系。所謂學地(有學地、有學位),就是指煩惱尚未斷盡,需要繼續修學的人。一般而言,凡是證得阿羅漢果位之前,都歸屬于學地,包括叁果阿那含。只有證得四果阿羅漢,才能稱得上是“無學地”(無學位),才能獲得增上安樂的涅槃境界。有學地與無學地,就好像嬰兒與成人之間的關系。小孩子對世間一切都茫然無知,所謂善惡美醜也未必有著正確的認知。當孩童就成大人之後,隨著閱曆的增加,他對這個世界必定有著深刻的體察與領悟。
4、“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野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彼無學者亦複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我個人覺得,二十億比丘能夠把六根與六境的關系領悟得如此透徹,說明他很不簡單。他說,“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這是從高層次的角度來認識眼與色的關系。他的觀點是,“眼常識色”,對于我們的解脫並不能夠成任何影響。而我們平常凡夫卻做不到這一點,眼常爲色所左右:見到好的就生歡喜心,見到壞的就生厭惡心,見到與己無關的就麻木不仁、漠不關心(所謂“不苦不樂受”)。那麼聖人是如何做到“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的呢?後面一句十分要緊,即“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這是全經的“經眼”,提綱挈領,一語中的。現實之中我們能夠做到的,寥寥無幾啊!意志要堅定,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那一“念”,不要讓自己心猿意馬,一般人能夠幫到麼?無論是念佛還是參禅,其目標是一致的,即“收拾身心”,不要讓自己散神了。至于“內修無量善解脫”,並且“觀察生滅,乃至無常”,那就更難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念珠不離手,道貌岸然,即所謂的“威儀教相”。可是心裏面是不是在“內修無量善解脫”呢,恐怕只有他本人知道了——他本人也未必知道,因爲一旦對自己的所念所想能夠清楚地明曉,那也算是“大內高手”的級別了。
二十億比丘還作了一譬喻,比喻我們心裏面要穩如大山,“不能動搖,不能穿過”,即所謂“八風吹不動”、“任爾東西南北風”!所謂普天之下數不清的有學人,都應該像這座大石山一樣,“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
佛陀對二十億耳比丘的評價是:“善心解脫者,應如是記說,如二十億耳以智記說,亦不自舉,亦不下他,正說其義;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義,而自稱歎得過人法,自取損減。”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領會一下二十億耳比丘所說之偈:
離欲心解脫,無恚脫亦然;遠離心解脫,貪愛永無余。
諸取心解脫,及意不忘念;曉了入處生,于彼心解脫。
彼心解脫者,比丘意止息;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猶如大石山,四風不能動;色聲香味觸,及法之好惡。
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谛觀法生滅。(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