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經(法經):
本經敘述二法與叁受。
二法叁受,即六根與六境的相互觸染,從而生起六識,並産生苦、樂、不苦不樂叁種觸受。
對于二法與叁受,相信熟悉阿含經的人都不會陌生。關于二法,經中對此解釋是:“眼、色爲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是名二法。”這裏講得很清楚,即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正好兩兩相對,即六根與六塵的相互對應的關系。而六根與六塵的産生了觸染關系之後,便自然産生六識。我們注意到,在原始經典中,一般多談六識,至于第七識末那識與第八識阿賴耶識,則很少談及。
在談到六根與六境(六塵)的關系時,佛陀說“緣眼、色、眼識生,叁事和合觸,緣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就會産生叁受。對于此叁受,“若于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那麼就會産生種種貪欲、嗔恚等善不善之法。由此一來,便産生了種種“純大苦聚”。這就是我們各種痛苦的根本來源,我們若如實知、如實修、如實證,則不會受到此叁受的影響,進而不會再受到各種苦患的煎熬。
第214經(二法經):
此經與213經所述內容相似,即六根與六塵二法成對,而爲無常,爲有爲之法,是“心緣生”之法。此處的“心緣生”,即強調了心理作用的重要性。
第215經(富留那經):
此經爲佛陀爲比丘富留那(另譯作“富樓那”)所說之法,重點分析了現見法、滅熾然等法。對于富留那尊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被譽爲說法第一。在《雜阿含經》卷十裏,即記載富留那尊者常爲年少初出家者講說深法,令得知五蘊無常苦,亦以之化導四衆,備受贊歎。據說其一生共度化九萬九千余衆,實乃孜孜不倦說法之楷模。
有一天,尊者富留那往詣佛所,向佛請教道:“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滅除愛著)、說不待時(即時可證)、說正向(依正理而修)、說即此見(勸導前來聽聞佛法)、說緣自覺(聽聞佛法後能自證自覺)。世尊!雲何爲現法乃至緣自覺?”在這裏,富留那比丘,就是想請佛陀對上述幾個修行術語進行一番诠解。
那麼佛陀是如何回答的呢?
1、現見法:“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若眼見色已民,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者,是名現見法。”
這裏所講的,就是六根對六境而生六識,此叁事和合而起的貪色等感覺作用,我們應如何去認知、觀察它們。這在前面的文章中已介紹得很詳細,不必多述。但是佛陀在這裏之所將其稱之爲“現見法”,可見佛陀對于我們修學佛法所秉持的態度,即從當下開始修習,不要等到未來。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想法,認爲現在事情多,工作忙,再說也有家庭俗事的煩擾。如果等自己退休了,兒女們都成家後,再來好好修學一下佛法。問題是世事無常,一切如意算盤也總有落空的時候。事實上將自己個人的修爲寄托于“明日”,是很不現實的。當時過境遷之時,即悔之晚矣!
2、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
這裏所講的是教導我們如何對待諸觸,即叁覺。具體而言,就是六根與六境接觸時,能做到自我“覺知”,自己心裏有數,明明白白;繼而做到不起貪覺,不爲諸覺所染。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做到如實“覺知”,便無法做到不爲其所染;而真實究竟的不爲所染,其前提條件就必須是對諸色如實而知,二者互爲因果。(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