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八)~A 第188經(離喜貪經)、189經(離欲貪經)

  《漫說《雜阿含》(卷八)

  《雜阿含經》的第八卷至第十一卷,重點講“六入”。當然,在第十卷中的某些經目裏也繼續提到了五陰,但總體所占比例不大。

  第188經(離喜貪經)、189經(離欲貪經):

  “喜貪”與“欲貪”二名相,從以下二經中看來,並無根本的差別:

  離喜貪:“當正觀察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觀。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

  離欲貪:“于眼(六入)當正思惟、觀察無常。所以者何?于眼正思惟,觀察無常故,于眼欲貪斷;欲貪斷故,我說心正解脫。……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

  我們在前面的相關經典中,佛陀反複地宣講“五陰”爲無常,無苦空,爲無我。世尊之所以這麼講,實際上是在給我們打基礎。從第八卷開始,我們接觸到了六入爲無常,這是對五陰無常的進一步深入。我們在讀《心經》時,便會讀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句。前者即爲六入(即六根的別名,根境相涉,即名爲“入”),後者爲六境。這裏的“無”,便是“無我”與“苦空”的最好诠釋。

  其實,當我們的六根與六境一旦相接觸時,便自然而然地産生了“喜貪”與“欲貪”的念頭。只要是人類社會,就不可能沒有人際間的互動與交往。而在互動與交往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喜嗜與偏愛,甚至毛病習氣,都暴露無遺。事實上“我爲人人,人人爲我”這種理念的核心,還是立足一個“我”字。從這個層面去理解,人的原始能動力,是“自利”而非利他。雖然佛教既不支持“性惡”,也不支持“性善”(即善惡自造的緣起觀,不存在最初性善性惡的問題)。佛教甚至將“性本善論”與“性本惡論”歸結爲兩個僞命題,但是從現實層面來看,佛教還是傾向于“性惡”的,只是這種“惡”,用“無明”這一專用術語去置換一下而已。如果大家都無“無明”,都能做到“自性清淨”,那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去修什麼行、證什麼道了。因此六祖惠能大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從問題的本原高度而說,沒有什麼問題;然現實中的問題是,我們每一個人在身心方面的表現卻是多少令人沮喪:我們要麼渾身汙泥,要麼蓬頭垢面,要麼魂不守舍,要麼顛倒迷茫……總之,我們每個人的身心都多多少少地被“塵埃”所蒙蔽,要想見到本來的清淨的“自我”(即“本來面目”),那是何其之難!

  我們眼中所見的、身體與意識所感知(五官外加意識)的外在世界,從佛法的正見立場上看來,卻是變動不居、瞬間即逝的,即所謂的“無常”。無常理念的正確理解是所有物質的、精神的;宏觀的、微觀的;現在的、過去的、未來的……一切的一切(包括功名利養),都不可能爲“我”所有。即便是爲“我”所有,那也是極其短暫的,終歸化爲烏有,成爲“替人作嫁裳”般的擊鼓傳花遊戲局罷了。外既如此,內亦如是。如果我們能夠思慮到這一層,那麼無論是“喜貪”,還是“欲貪”,都會逐漸開始“生厭”,繼而變得輕淡乃至稀薄,直至最終獲得對于物質與精神的最終“解脫”。而這個“解脫”,並不是說我們從此“羽化而登仙”,亦不是上天堂,而是達到一種無有留戀的“心正解脫”。(2月27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