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N 第81經(富蘭那經)

  第八十一經(富蘭那經):

  本經主要敘述佛陀破斥富蘭那外道的無因無緣之說。

  若從語言表述風格上看,這部八十一經(《富蘭那經》)與中阿含經中的很多經典非常接近。其中有一定的故事情節,還有外道高聲談論、盲目吹噓的一些記載,顯得很有情趣。

  故事從一位名叫離車族(毗舍離國的剎帝利族)的一位名叫摩诃男的長者說起。從經中的表述中可得知,這位摩诃男居士與佛陀以及諸大弟子們關系很熟悉,經常去拜望佛陀,一遇見問題便向佛陀討教。經中說他“日日遊行,往詣佛所”,便可知其生活安逸,家庭富足,而且知識道德也很出群。

  在某一天的大清早,摩诃男便准備去拜見佛陀。走至半道,他忽地想起“若我早詣世尊所者,世尊及我知識比丘皆悉禅思”。怎麼辦呢?還是到別的地方去看看吧,“我今當詣七庵羅樹阿耆毗外道所”。這個阿耆毗外道是屬于各種外道中的哪一門?很顯然,他們是屬于古印度比較時髦的裸形外道。這些外道除了不大喜歡穿衣服以外——也不能說他們整天光著身子,或許說他們在穿著方面極不講究,有時只用些稻草或樹葉象征性地遮隱一下陰私部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便是喜歡聚在一起“高聲嬉戲,論說俗事”。關于這一點,我們在中阿含經或長阿含經中,均有著詳細的描述。

  這群外道的首領名叫富蘭那迦葉(即不蘭迦葉,六師外道之一)。迦葉是其姓氏,富蘭那是其名。從種姓上說,富蘭那是婆羅門種,手下據稱有五百弟子跟隨著他,很是得意。據說其很有法力,對佛陀很不服氣,曾經與佛比試道力。結果遭慘敗後羞愧不已,投江自盡。

  在學術觀點方面,本經之中對此描述爲:“我聞富蘭那爲諸弟子說法:無因無緣衆生有垢,無因無緣衆生清淨。”在《長阿含》卷十七《沙門果經》稱:“彼不蘭迦葉報我言……于恒水南脔割衆生亦無有惡報,于恒水北岸爲大施會施一切衆,利人等利亦無福報。”而在《大般涅槃經》卷十九對其表述爲:“有大醫名富蘭那,……爲諸弟子說如是法:無有黑業無黑業報,無有白業無白業報,無黑白業無黑白業報,無有上業及以下業。”集中爲一點,就是富蘭那否定因緣善惡業報,認爲人的行爲與果報無關。作惡無罪報,行善無福報,殺人與布施的價值是平等的。因此,有的學者將富蘭那的學教歸納爲“道德否定論”(黃心川,《印度哲學史》第四章,商務印書館,1989)。

  如上所述,在這部經中,摩诃男與富蘭那進行了一番對話。

  摩诃男對富蘭那言:“我聞富蘭那爲諸弟子說法:無因、無緣衆生有垢,無因、無緣衆生清淨。世有此論,汝爲審有此,爲是外人相毀之言?世人所撰,爲是法、爲非法,頗有世人共論、難問、嫌責以不?”——你經常給弟子們說法,稱世上沒有什麼因,沒有什麼緣,而自會有垢穢;衆生並沒有因,也沒有緣,而自會清淨。這樣的話是你富蘭那親口說的呢?還是別人毀謗你的呢?

  富蘭那聽後說,這些話的確是我本人說的啊!“實有此論,非世妄傳”。他聲稱這種觀點是一種“順法”,也就是道出了事物的真相,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沒有任何人反對責難他。

  摩诃男是一位佛教信徒,他在佛陀座前聽聞正法,因此知道這種觀點是極其荒謬的。但是他做不到口中無怨與心中無嗔,結果“心不喜樂,呵罵已,從座而去”。我想,作爲佛弟子,心胸是不是可以再寬廣一些。對于一些外道的邪知邪見,大可不必破口大罵,而是和言悅色、如沐春風般地道出自己的一些不同意見,似乎更妥。

  摩诃男從富蘭那之處出來後,便直接去了佛陀那裏,並將前後情況一一作了禀報。佛陀對此觀點是:

  “彼富蘭那爲出意語,不足記也。如是,富蘭那愚癡、不辨、不善、非因而作是說:無因、無緣衆生有垢,無因、無緣衆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緣衆生有垢,有因、有緣衆生清淨。”

  佛陀的回答就很有藝術水准,他評價說富蘭那的這些話,其實是“不足記也”,也就是沒必要去記取的,沒必要費功夫去計較的。爲什麼?因爲他說的本來就是在胡說八道,是愚癡之言,是不辨是非的糊塗人所爲。對于這些人,我們還跟他計較些什麼呢?無因無緣肯定是錯誤的,造成善與惡、垢與清淨的後果,肯定是有一一的根源存在,怎麼能說都無因無緣呢?拿五陰中的“色”來說,如果我們意識到色是苦的,是不快樂的,那麼我們就不會對色産生興趣與迷戀。相反,如果認爲色是快樂的,是真實存在的,那麼我們就會對其生起染著之心,就會生起系縛,就會有所貪戀。一旦産生了貪戀,那對不起,又一個痛苦之源便宣告誕生。因此,衆生産生“垢”的根源,乃是我們認爲色是快樂的、永恒的,不會磨滅的,繼而産生了貪戀,最後産生了數不盡的煩惱與憂愁。故而,垢的産生是有因有緣的,如果說垢的産生是無因無緣的,自然無法成立。

  與“垢”相對應的是衆生的“清淨”。什麼因什麼緣造就了衆生的“清淨”?其實原因也並不那麼複雜,就是我們對于五陰,認爲它是非樂的,是苦的,是麻煩的製造者;在此基礎上,我們産生了厭離,産生了解脫之心,繼而踐行厭離解脫,最後便獲得了身心的究竟清淨。因此我們可以說,衆生産生“清淨”,也是有因有緣的,而其中的因與緣,就是從認識到五陰的本質入手,最終産生了厭離並努力修行而獲得的善果。

  關于因與緣的話題,我在後面的相關文章還會連續不斷地談到,因爲它們是構成佛教龐大繁浩理論體系的基石,絕非我們理解的那般簡單。(元月18日)

  (最後說明一下:近段時間工作上的事務比較多,很多經句來不及細細思考,因此在觀點及文字上皆較爲粗淺,甚至謬誤百出。我個人的觀點僅供參考,如有不對之處,祈請教友及時批評指正,以免本人誤入歧途。界定作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