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叁)~G 第69經(其道經)

  第六十九經(其道經):

  佛陀今天爲弟子們開示的主題是有關“有身集趣道”以及“有身集滅道”的話題。

  什麼叫“有身集趣道”呢?

  “雲何有身集趣道?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色、歎樂、著色、住色;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故,愛樂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純大苦聚生。如是受、想、行、識廣說,是名有身集趣道。”

  通俗講,所謂“有身集趣道”,就是導向“身見”起因(集)的道路。我們知道,身見屬于叁結(身見、戒禁取、疑)之一,如果要證得須陀洹果(預流、入流果)而進入到聖位的階次,就必須要斷除叁結煩惱——這是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所謂身見,就是我們認爲自己都有一個獨立不變的個體、永恒之“我”的實體存在,即平常我們所說的“我見”(當然,我見與身見在具體應用方面並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對待五受陰的問題上,我們的知見往往是顛倒的、迷亂的、邪惡的。但是呢,我們卻並不能認識到這一點,而是自以爲是地搖頭晃腦,到頭來,反倒成了“世間可笑之人”。

  需要說明的是,有關“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的話題,我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已經有所涉及。其實,用淺白的語言將這些名相解說一下,其實並非難事;問題是我們若真正地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實質,則很是不易。比如說“色集”,它是指諸色的集合體,是各種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文化現象的複合體。佛教在談色法時,似乎並沒有將“心法”囊括進去,也就是說,色法與色法一個指的是“泛物質界”,一個是“泛心理界”(思想意識思惟領域)。所謂色集,就是泛物質的各種構成要素的結合體。我們在修行時,就是要通過觀照的方式,將這些色集的構成要素,一一進行分解與細化,從而得出其真相,亦即佛教中常說的“本來面目”。如果要談“本來面目”,我們在成就正道之前,就一直在思考參究這些問題,只是各自參究的層次高低並不相同而已。

  那麼什麼叫“有身集滅道”?

  “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于樂不樂、不歎、不著、不住……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滅。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滅道迹。”

  從上面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有身集滅道”,它正是“有身集趣道”的對立面。“有身集趣道”是“愚癡無聞凡夫”的境地,而“有身集滅道”卻是“多聞聖弟子”的境地,二者有凡聖的差別——當然,這種差別有時是相對的、一念之間的。二者最大的差別在于,一個是“迷”,一個卻是“悟”。“悟”什麼?就是達到了“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把這些問題都搞清楚了,不再貪著沈緬于其中,知道厭離,知道修行聖道,這就是所謂的“悟”。(2010/01/11/)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