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叁經(取著經):
此經告誡諸比丘有關“取著而生恐怖”的主題,即“取故生著,不取則不著。”
這裏所說的“取著”,是因爲我們執取于五陰,並生起的常、有、實等顛倒思想。佛陀對“取故生著”的解釋是:
“雲何取故生著?愚癡無聞凡夫于色見是我、異我、相在,見色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心隨轉已,亦生取著,攝受心住;攝受心住故,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愚癡無聞凡夫于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見識是我、我所而取;取已,彼識若變、若異、彼心隨轉;心隨轉故,則生取著,攝受心住;住已,則生恐怖、障礙、心亂,以取著故,是名取著。”
對于五陰現象,我們往往認爲有一個真我的、實我的存在。比如說我們對于財産——我們在銀行裏很多筆存款,家中也有很多名貴字畫、金銀首飾,還有很多田宅房産,我們在與別人交談時,往往引以爲豪。正因爲有財産的存在,因而我們執著于財産,對之念念不忘,有時被人偷竊,便茶飯不思,夜不能寐。如此一來,便正如佛陀所說,即“彼色若變、若異,心亦隨轉”。如此一來,這些財産便會給我們帶來數不盡的煩惱,“則生恐怖、障礙、心亂”。對于物質財産如此,而對于名聞利養、高官厚祿、絕色佳麗之類的執取,更是亦步亦趨,大家你追我趕,耗盡畢生心力。
其實在對待五陰爲苦空這個觀念上,我想很多人還是願意承認並接受這個觀點的。例如,我們時常聽到人有說,“錢財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在對待功名利祿方面,我們也能聽到“如浮雲”之類的感喟之言。坦率地說,大道理誰都懂得的,問題是落實到我們每個人的實際生活中去,便是個很大的問題。世間功德主們有時到寺院裏來行財布施,師付們當然也很歡喜。于是佛教界便製訂了“利和同均”來約束大家的行爲。一旦“利分不均”,估計對于正處于修行階段的出家師付們來說,也是一道很難邁過的門檻。
當然,我們有時會遇到一些人在唱高調,說“視金錢如糞土”。根據我個人的粗略考察,能說出這種話的人,大約有叁種,一是家底殷實,衣食不愁,錢多得花不完,並爲此發愁型;二是沒本事賺錢,或經過努力沒有賺到錢,幾近窮困潦倒,自怨自艾、聊以自慰型;叁是說些漂亮話,做些表面文章,好博些清名,冒充斯文,沽名釣譽型。那麼,出家僧人有時也會說些這樣的官話,他們該歸爲哪種類型呢?我覺得,真正的修行人,是不會講出“視金錢如糞土”這些官冕話的。就好像有些人吃了女人的虧,便斥女人爲“紅顔禍水”,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氣不足的、酸葡萄心理作怪的變態心理在作崇,屬于自我欺騙麻醉型。
既然能夠觀照到五陰爲苦空,爲無常無我是如此艱難,那麼能不能說我們就可以醉心沈迷于五陰呢?不能這樣說。從當前現實大環境出發,我們只能勉爲其難,在立足本職本份的基礎上,多一分寬容,少一分嫉羨;多一分平淡,少一分貪婪;多一分隨緣,少一分執著。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稱爲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一個距佛陀越來越近的人,一個麻煩越來越少的人,一個逐漸擁有完整人格的人……(0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