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沒有比憤怒更大的錯誤,也沒有比忍辱更大的戒律(頂果欽哲仁波切)

  沒有比憤怒更大的錯誤,也沒有比忍辱更大的戒律

  摘自《 唵嘛呢呗美吽 :證悟者的心要寶藏》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

  輪回是如何産生的呢?當我們用五官來認知周遭一切,種種喜愛或厭惡的感覺在心中生起,由這些感覺産生了輪回。單是對事物的認知,並非造成我們在輪回中徘徊的原因,而是我們對這些認知的反應及加諸其上的解釋,使輪回不停流轉。密咒乘的不共特征是:與其讓輪回以這種方式繼續下去,不如讓我們養成一切現象是智慧清淨化現的認知。

  當你對某人起嗔心時,你的嗔恨或怒氣並非與生俱來地存在于這個人身上,而只存在于你自己的心中。當你一瞥見他,你的念頭便全落在他過去曾傷害你、未來可能會傷害你或現在正在傷害你的種種想法上;連一聽到他的名字都讓你生氣。如果你緊抓住這些念頭不放,怒氣就會爆發出來。那時你會有一股無法抵禦的沖動,要撿起一塊石頭丟他,或抓住某樣東西打他,心裏想著:『我真想殺了他!』

  憤怒似乎非常強悍,但它是從哪得到力量,可以如此輕易地壓倒你呢?是某種外在力量,有手有腳、有武器和盔甲的東西嗎?如果不是,那是在你體內的某個地方嗎?如果這樣,那它在哪裏?你可以在大腦、心髒、骨頭或身上其他部位找到它嗎?雖然不可能找出他的所在位置,憤怒卻仿佛非常堅實地存在著,一種強烈的黏附令你的心凍結成固態,帶給你和他人極大的痛苦。猶如雲朵般毫無實體,不能支撐你的重量或當做衣服穿,卻能使整個天空變暗,遮住太陽。所以同樣地,念頭會障蔽覺性的本然光輝。藉著了悟空――心的清澄本性,便能回複自由的本初狀態。如果你了知憤怒的本性是空,憤怒就失去其一切傷害力而轉成『大圓鏡智』。但如果你不能了知憤怒的本性,任它脫缰恣行,它就無異于地獄寒熱折磨的根源。

  人們老是認爲擊潰毀滅敵人是一種積極的成就,但毫無疑問地,這並不是佛法的觀點。當怒氣爆發時,不要追著它,轉而注視憤怒的本性。它只是心的空界中一個虛有的捏造。無數世以來,你被自己的嗔恨所奴役,累積了數不盡的惡業。從現在開始,請更加謹慎。記住,憤怒是一切地獄痛苦滋生的種子。根除憤怒,就不再有地獄道。因此,你嗔恨的真正目標應是嗔恨本身,而非所謂的怨敵。

  如果你不追尋憤怒的感覺,如果你不用憤怒將自己與他人隔離,如果你的憤怒能解脫回到其真正本性,那便是『大圓鏡智』。在此鏡中,他人皆是自身的映照。縱有憤怒的念頭曾在觀世音菩薩心中生起,也只會使他的智慧更加燦亮。再者,當你清楚了解憤怒不可能天生存在于外在事物上,且內在憤怒之心也非任何有形存在,你將油生一股遍及所有衆生的悲心,特別是對那些飽受憤怒之心折磨的衆生。

  很久以前,在佛陀前生中有一世,他是一位示現蛇身的菩薩。一些殘忍的小孩抓到他,把他折磨至死。如果他願意的話,只消看一眼就可以摧毀他們,但因他心中了無半點憤怒而不可能那樣做。相反地,他祈請藉由殺他的因緣,使他們能在未來成爲他的弟子,讓他帶領他們直至證悟成佛。這個勇氣與忍辱的示範,是他完全了悟空性與慈悲的結果。

  憤怒是解脫的致命大敵,因爲刹那的憤怒能毀掉累劫以來積聚的善業。所以,消除憤怒是菩薩的主要目標之一。努力持守忍辱戒,持誦六字大明咒。正如所謂:『沒有比憤怒更大的錯誤,也沒有比忍辱更大的戒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