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九課(十五)反觀善行是否具足六度波羅蜜

  聖者言教 第九課(十五)反觀善行是否具足六度波羅蜜

  我們平常從事一切善法,都要觀待自己的善行是否具足六度波羅蜜。可能很多人覺得自己做過很多善事,但現前在對治煩惱、功德增長方面似乎沒有起到切實之作用,心中不免疑惑:這是什麼原因呢?

  漢地有句俗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田裏沒長出瓜的原因,自然要問問耕者,播下的是不是瓜的種子?若播下的是白菜、蘿蔔種子,上面決定不會結出瓜。同樣的道理,在你已經從事很多善行而沒有消盡煩惱時,應該反觀所行善法是否符合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和曆代傳承祖師所倡導的善。換句話說,就是觀待自己所行善法是否具備六度波羅蜜。

  舉個例子。作爲一個修行者,我相信我們在外面看見乞丐的時候都在布施,那麼這個布施能否成爲解脫之因,就看是否具足六度波羅蜜。

  首先,將錢財或物品送給乞丐,已經具備布施度。

  然後觀待持戒。當然,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布施給他人,我們現前還做不到。但我們布施的東西是自己已經用不上的東西還是好東西?比如,今天早上做的飯,到了下午就感覺不新鮮了,怕自己吃了拉肚子,碰巧看見外面有個乞丐,想到乞丐本身就是很低級的人,和自己沒法對比,而且他反正沒什麼吃的,于是把剩飯給他吃。若說這種行爲是善,恐怕也是世間之善,不是出世間的善,因爲布施的食品是你要丟棄的東西,已經不清淨了。即便你當時布施的是山珍海味,也不是佛教所謂的善行,因爲不具備持戒。

  在布施過程中,很多人把布施的物品扔到乞丐面前,由于不具備忍辱和精進的緣故,已經不是真正的善。我們平常喂狗的時候,因爲怕狗咬自己,所以從很遠的地方把食物扔過去。這些行爲都不圓滿。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給乞丐布施的時候,多麼慈祥!絕沒有一絲一毫高高在上的傲慢心,也沒有分別自他的恐懼心,更沒有“意思一下就行”的敷衍心,具足忍辱和精進。作爲後一代弟子,我們也要法隨法行,即便一個小小的環節,都必須要圓滿。一個真正的善應該是這樣的。

  布施的過程中若摻雜很多妄念,比如布施的時候問乞丐到底是真是假?爲什麼要布施?或者即便口中不問,心裏卻在耽著這個乞丐到底是不是騙人的等,由于摻雜很多煩惱的緣故,內心並不清淨,恐怕這個布施已經不具備善的功德。我相信你布施的食品不是你的全部,布施出去對你不會有什麼影響,何必想那麼多呢?有些人可能認爲,給的東西是我的,所以我必須知道這些。需知,所謂的布施是以慈悲心爲基礎的,心中若無慈悲,即便布施金山銀山,也沒有出世間功德。若布施時無意産生做布施有功德的念頭,還要更加提念,把功德布施給乞丐,而不能有我布施可能會得到更多利益的念頭。因此在布施過程中,清淨心非常重要,也就是禅定非常重要。

  此外,若能認知布施對境(乞丐)、布施之物和布施之者(自己)皆爲空性,即叁輪體空,則具足般若。用小乘的方式,以無分微塵和無時分刹那了知一切萬物的本性即爲空性,不誹謗顯現,雖然此時安立的顯空不二是靠思維推理出來的,是不了義之境界,但是懂得這樣的道理也稱之爲般若,意義非常廣大。依此作爲緣起來成辦更高的境界,也就是大乘教法講解的緣起性空,認識一切萬法的本性都是空性,在沒有實執中做布施,意義非常廣大。

  我們平常行持一切善法之時都要觀待自己的內心,做到六度波羅蜜,不能像世間人做事般,走個過程即可。即便在諸佛菩薩面前供奉一朵花、一滴水,爲乞丐布施一元錢,只要具備六度波羅蜜,功德無量。但六度中若缺乏一度,它就不是正法,不具備成辦解脫的功能。因此無論座上、座下,行持的一切善法都要具備六度波羅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