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谛法(界诠法師)

  四谛法

  界诠法師

  “聲聞”者,爲小乘行果,速則叁生,遲則六十劫間,修空法,終于現世,聞如來之聲教,悟四谛理,證阿羅漢果。因聞佛聲教,故名“聲聞”。《瑜伽師地論》去:“諸佛聖教,聲爲上首,從師友所,聞此聲教,展轉修證,永出世間,小行小果故名聲聞。”

  四谛*輪

  “*輪”,從喻爲名。“法”即“佛所說法”,“輪”指“轉輪聖王之輪寶”,有“回轉摧破”之義,回轉四天下,摧破諸怨敵。佛所說法,能回轉衆生界,摧破諸煩惱,降伏諸邪見,滅諸苦痛。《大智度論》雲:“佛轉*輪,如轉輪王轉寶輪,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遮無礙,其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轉*輪者”,“轉”即“說”,“法”即爲“輪”。佛初成道爲五比丘說法——轉四谛*輪,或一代教化均稱轉*輪。輪如舟車,喻佛法能通達涅槃彼岸。佛法浩如淵海,法門無量,總括如來一代時教從始至終無非闡述四谛之理。自鹿野苑初轉四谛*輪,至雙林入滅時,複于遺教經中,叁唱若幹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由此觀之,如《中論疏》雲:“如來一期出世,初後不同,同明四谛雲,所以初後皆明四谛者,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則六道紛然,悟之則有叁乘賢聖。是故始終皆明四谛。”所以四谛是叁乘共通之教理,非唯聲聞之法。

  “四谛”即:“苦、集、滅、道。”“谛”者真實不虛爲義。《瑜伽師地論》雲:“彼自相無有虛诳,及見彼故,無倒覺轉,是故名谛。”“四谛”又稱“四聖谛”,亦雲“四真谛”,因聖者所見真理義。《瑜伽師地論》雲:“唯諸聖者于是諸谛,同謂爲谛,如實了知,如實觀見,一切愚失,不如實知,不如實見,是故諸谛唯名聖谛。”

  “苦谛”,即叁界六道之苦報。

  此苦報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處,即有情世間器世間。苦以逼迫爲義!《華嚴經》雲:“苦聖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聚、或名不出離、或名系縛本。”一切有漏色心,常爲無常患累之所逼迫,故名爲苦!

  “苦”有多種,所謂二苦,叁苦、八苦等無量諸苦。二苦者:有“內苦”、分“身苦”與“心苦”。“身苦”者、身患諸痛是;“心苦”者,憂傷嗔怖嫉妒疑等。“外苦”者,有怨賊虎狼等害,風雨寒熱等災。叁苦:一者、“苦苦”——乖緣逼迫爲苦性,苦更增逼迫,即成苦苦。二者、“壞苦”——樂相壞時,能生憂惱。叁者行苦,遷流無常,不安穩故。八苦:一者、“生苦”——生爲衆苦所逼,余苦所依。二者、“老苦”——增長不甯,滅壞朽敗。叁者、“病苦”——身之四大不調衆病交攻,心之憂切悲哀。四者、“死苦”——老病而壽盡,或惡緣遭難。五者、“愛別離苦”——親愛乖遠離散。六者、“怨憎會苦”——怨仇憎惡,本求遠離,反而集聚。七者、“求不得苦”——心所愛樂,求之不能得。八者、“五蘊熾盛苦”——此身心盛貯衆苦。叁界生之果報皆苦,無安樂性,此理真實,故名苦谛!

  “苦谛”有“四行相”:一者、“無常相”——無常相者,無是除遣、非有義,常爲不變,無常即生滅變異,遷流無間。二者、“苦相”——苦相者,逼迫義,諸苦相差別。叁者、“空相”——即滅相者,無常終極。四者、“無我相”——無我相者,諸法無實體性。

  “集谛”: “集”以招聚爲義。煩惱業能集起叁界六道生死之苦故名爲集。《俱舍論》雲:“雲何集谛?謂諸煩惱及煩惱增上所生諸業,俱說名集谛。”《華嚴經》雲:“集聖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或名妄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染著。”此集谛,是集起生死苦故!世界人中,不淨、苦、無常、無我。可是衆生無谛觀其實相之明,以非爲是,以妄爲真。恣貪愛,興嗔恚,長愚癡,起種種煩惱,造種種業,招感叁界六道生死之苦,此理其實,故名谛集。“集谛”之“四行相”:一者、“因相”——集谛所有惑業,是引起後有苦果之原因,能引發以後有習氣因。如種子還生本果之親因即“因相”。二者、“集相”——集積惑業習氣,在有情類中,能爲相似種類的平等現起因,使其現行。如人與人相似,牛與牛相似。引其自果故。叁者、“生相”——由業之力量,決定于五趣四生叁界九地等之生因。四者、“緣相”——由業力助緣有各趣有情差別,當來受生亦爲現生所作業緣,舍已得自體而取未得自體。

  “滅谛”:“滅”是滅盡義,滅盡惑業苦叁種雜染法。指涅寂滅果。《俱舍論》雲:“真如境上,有漏法滅,是滅谛相。”《華嚴經》雲:“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诤、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出離、或名安隱。”此滅谛是究竟之真理,亦爲佛陀所悟證的無上妙法!諸煩惱業滅故,後世苦果永不相續。此理爲佛教最終歸處,故名滅谛。

  “滅谛”之“四行相”:一者、“滅相”——生死業因滅盡無余。二者、“靜相”——在生滅法中,體悟無我。叁者、“妙相”——于諸煩惱苦,究竟離系,淨妙無喻。四者、“離相”——出衆過患,永離愛等染業,安住解脫。

  “道谛”:“道”是能通義,證涅之正道。此道能通往涅城故。《俱舍論》雲:“雲何道谛,謂由此道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略說道谛相。”《華嚴經》雲:“道聖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靜寂、或名導引、或名通達、或名能度脫、或名簡擇義、或名斷相續。”

  “道”之“五道”:一者、“資糧道”——即發起希求解脫的善法欲,具足戒行,守護根門,爲解脫之遠因。二者、“加行道”——即已積資糧道,爲證道故加功用行。叁者、“見道”——由無分別智最初照見諸法真理。四者、“修道”——依叁十七道品,數數修習。五者、“究竟道”——第四果無學道,離諸系縛,出叁界。此究竟道,非是佛之無上究竟。《勝鬘經》雲:“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爲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所證不究竟,名有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余清淨,非一切清淨;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 德得少分涅槃,名向涅界。”

   

  選自《佛學基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