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經》的人生啓示(常靜)

  《心經》的人生啓示

  

  ◎常靜

  《心經》的全稱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該經是佛教經論中文字最爲簡短精煉,而內容又極爲豐富的一部經典。自古以來,此經一直在佛教界廣泛流傳,每個朝代的很多信徒都能流利地背誦。曆朝曆代都有不同的高僧翻譯和注解了這部經典。據不完全統計,《心經》共有七種譯本,對本經的注疏至少有百家之多。該經也是漢傳佛教寺院每天晚課必誦的經典。全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二個字,卻涵蓋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內容精華。《心經》所揭示的緣起性空之理,是大乘一切經教建立的理論基石。如實准確地把握此經的思想內涵,對于學習經教,指導修行,都具有重要意義。《心經》不僅對人的修行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 還對人的爲人處世有多方面的啓示。《心經》對人的啓示主要有以下兩點:一、使人看破世事;二、勸人心無挂礙。現分別簡析如下。

  一、使人看破世事

  《心經》主要是講般若空性的經典。在經中說,觀世音菩薩以般若之智,觀察到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皆是一種假有,最後都歸于空無。此經所說的“空”,是性空,是本來空,是與一切萬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對的,不是沒有的,是有而空的。所謂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動物和我的身體,都是有相的;我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樂,都是無相的;這一切有相無相的東西在因地上總是空的。因爲一切事物都是由衆緣和合而成;因爲是因緣生,所以無有實體,求其究竟相,畢竟不可得。所以一切一切,無自性,無實體,因緣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觀世音菩薩在修般若空觀之時,觀照到五蘊都是空幻不實的。所以,在後面經文中佛陀告訴舍利弗,既然五蘊皆空,那麼色也就是空的,受、想、行、識也 都是虛幻不實的。在此基礎上,佛陀進一步對舍利弗說,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虛幻不實的,最終都將變爲虛無。也就是說,現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本性是空。經文所講的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谛法、六度萬行的智得等,都是無相,都是性空的。

  《心經》啓示我們要看破一切身外之物,無論是親眷、財色,名利,地位等各種身外之物,最後都是虛幻不實的,我們不能執著于假有,而舍不得,放不下。只有你能看破這一點後,才能夠去掉參透世事的苦空無常,從而放下對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執著。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以這種心態來對待世事,那麼我們就能以平和的心態來爲人處世,塵世之間也會少很多紛爭,則人世間也會成爲一片淨土。

  二、勸人心無挂礙

    菩薩能夠以般若之智而修六度,達到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目的。菩薩正是由于依靠般若之智,能夠做到心無挂礙。因爲菩薩心中沒有挂礙,也就沒有恐怖,並且遠離各種顛倒夢想,從而達到不生不滅的究竟涅。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佛都是依此般若之智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因爲菩薩修觀照般若,心常清淨,遠離雜念妄想,就超越了世俗名利的困擾,因而能做到心無挂礙,自然不會有恐怖和顛倒夢想。覺者看破了世間的是非、得失、榮辱,無牽無挂,自然不會有任何恐怖。就象死亡這樣大的事,在世人看來是最爲可怕的,而禅者卻也一樣自在灑脫。

   叁、做到心無挂礙方法

   究竟如何做到心無挂礙,我認爲應當從以下叁個方面來著手。首先,善于把握當下。時光流逝很快,世事變化多端。我們正在做的或者已經做過的事,轉瞬之間就成爲過去。過去的事我們無法去把握,將來的事還沒有到來,我們也無法預測。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現在。孔子曾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說,已經成爲事實的事就不要勸說了,已經做過的事就不要再勸誡了,對已經過去的過失或過錯不要去責備了。如果我們能夠不爲過去的事而後悔,也不爲未來的事而憂心,只是將心思關注于現在,那麼我們就會少很多牽挂。一個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現在,就不可能創造光輝燦爛的未來,所以,對任何人來說,現在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了現在就沒有過去和未來。其次,正確面對得失。在人生之路上,每個人都會有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教訓。有很多人一旦在某方面取得成功,他就會得意忘形,盛氣淩人。因此,一個人在春風得意之時,應當保持平淡的心志,這樣才不會挂礙太多。

   一個人若是心中沒有閑事挂礙了,你就會每天過得閑適自在,這樣你會感到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沒有了世事的牽挂,你是一個完全自由的人,你就可以去過一種閑雲野鶴般灑脫自然的生活。正如詩雲: “幸爲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

  

  摘自《江蘇佛教》2009年第2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