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信爲根本(淨慧)

  信爲根本

  

  ◎淨慧

  佛教是一種信仰,優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系,都要從信仰出發。

  優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系的最終目標,是要使信仰得以實現。我們的信仰要在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言行中得到落實。所以我提倡“將信仰落實于生活”,提倡“優化自身素質、和諧自他關系”。我們一定要想到,做這些事情的目的,都是爲了落實信仰。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爲能人,智爲能度。”沒有信,就不能進入佛法的大海;沒有信,到了佛法的寶山,也會空手而歸。

  《大智度論》裏面對于信,有很多生動的譬喻。其中一個比喻就把信比喻爲手。佛法是一座寶山,有了“信”,就好像人有手一樣,有信的人進入佛法的寶山,就能夠取寶而歸;如果沒有取寶的手,到了寶山也是空來一場。大家想想看,這個譬喻貼切不貼切呢

  當然把信比喻爲手,只是信的部分特征的描述,不能包括信的全部內涵。

  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許多研究佛法的學者,他也懂得許多佛法的道理,甚至比我們在座的所有人,包括我在內,都要通達得多。但是他對佛法沒有信仰,他是把佛法當作知識和學問來研究,而且往往是以批判的態度來研究。他以這種方法來對待神聖的解脫法門,哪怕他研究一輩子,也不能淨化身心、得到受用,只好空手而歸。

  學習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對佛法僧叁寶建立起清淨的信仰。

  所謂清淨的信仰,就是不能有絲毫的懷疑心。有了清淨的信仰,就能如法修行,就能獲得佛法的受用;有了清淨的信仰,就能産生無量的功德;有了清淨的信仰,就能成熟一切善根。

  信仰就像是肥沃的土地,佛法的一切根苗都植根于這塊土地。只有在信仰的土地上,才能夠長出種種清淨功德之蓮花。

  “信”在許多經論上,特別是一些具有佛學概論性質的大論上,都有非常嚴格的定義。像《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這些大部頭的佛學論著,在講到修行次第的時候,都強調要從皈依叁寶、樹立信仰開始。

  摘自《雙峰禅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