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不是世俗化
◎鄧子美
曆來有從根本上否定人間佛教的議論綿綿不絕。當下對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爭論則集中在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的世俗化命題上。
包容性很強的佛教每流傳到一個地區,就與當地民俗信仰結合,在大多數地區還逐漸被本土文化所同化,這就是世俗化嗎?毫無疑問的是,這應屬外來文化本土化的過程,與基督教的傳播相似,可以歸屬于宗教的分殊化現象。如果一定要說世俗化的話,佛教傳播到中國後被宗法社會“世俗化”的事實更不可否認,廟産與住持職位子孫製的傳承就是其典型體現。
總之,分殊化與現代化、理性化是緊密聯系的,是人類社會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的突出現象。此外,依據佛教史實、對神聖性概念,我們也有自己的理解:因爲佛教本爲無神論宗教。就佛教而言可作爲其內部價值評判參考系的唯有其根源性。在宗教社會學的理論裏,人間佛教就是佛教的“世俗化”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所有疑點不過是依舊俗與神聖兩極對立的陳說之推論而已。
當下關于人間佛教爭議的焦點在于人間佛教與現代宗教同步的理性化趨勢是否淡化了宗教的核心——信仰本身?信仰不但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的問題。從實踐看,海峽兩岸人間佛教教團與寺院之信衆的信仰不是淡化了,而是更堅定了。
退一步說,太虛、趙樸初等的人間佛教思想,其實都直接繼承了大乘佛教的漢傳傳統。所以,從實踐看,人間佛教之“世俗化”論也是缺乏依據的揣測。
那麼,爲什麼許多人都認爲當下佛教“世俗化”了,並把其原因之一說成是由于人間佛教的提倡呢?
其一爲並未深入了解宗教與社會關系的人們自身主觀預設之誤。他們不理解宗教與社會之間並不存在一條鴻溝,從對社會汙濁不滿出發,以爲寺院就是理想中的純潔所在。而初叩其門,的確也會感受到比社會上更多的純真。但如果沒有很大程度的“委身”,進一步去作深入了解的話,就會未免失望,會感到似乎當今寺院或教會被“世俗化”了。實際上,寺院從來就難免受社會影響,或者說,它們本身就是個小社會,社會上有的醜陋,在那兒也有。就此而言,古今並無根本差異。因而所謂“現代性”帶來的“世俗化”,或許就是人們主觀預設與實際考察比較之間的印象,而並非真相。
其二爲並未真正了解宗教史,特別是儒家“爲親者諱,爲尊者諱”的傳統深深浸染了中國宗教史料。如果對這點不察,史料本身就會對學者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並通過學術著作影響讀者。儒家這一傳統在宗法社會中有其必要性。對此,宗教社會學學者不難理解,因爲這會影響宗法家庭的凝聚力——祖先崇拜這一信仰的主要社會功能的發揮。由于儒家系中國文化主流,這一傳統對佛教史、道教史同樣有深遠影響。所以,中國宗教史上,特別是古代宗教內部的醜陋現象被掩蓋了,相對于那時數量龐大的僧尼來說,其實高僧也是鳳毛麟角。
其叁,與現代性有關的官僚化、商業化等因素對宗教的影響。現代社會的官僚化、商業化等趨向,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宗教。但從社會學角度看,宗教從來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子系統,相對于社會而言,處于從屬的地位。因此在中國古代,儒家固然成爲宗法社會的代言人,佛、道也擺脫不了被宗法化的命運。當然,現代的官僚化、科層製雖脫胎于傳統,但與古代的官僚製已有本質上的區別。同樣,至少自明清以來,特別是在江南商業茂盛地區,商業化對寺院或道觀經濟,也早就産生了一定影響。與傳統寺院、道觀依附宗法製及其祖先崇拜,靠“經忏”或“做道場”謀生相比,甚至不無積極意義。當然,從宗教的意義系統對社會價值觀的整合、規範等功能看,過度的商業化會銷蝕宗教自身。但不管是官僚化,還是商業化,與宗教社會學中的“世俗化”含義並非一回事。在此,筆者絕非說現代宗教的官僚化或商業化是什麼正常的現象,只是認爲這與印度宗教被種姓化,古代中國宗教被宗法化在本質上並無二致。當然,也不否認個別贊同人間佛教的教團中也存在受官僚化或商業化影響的問題。但不必在對西方宗教學理論尚未消化吸收之時,就急于套用並推論;也應當進一步深入了解宗教界內情,而少一些揣測。
摘自《江蘇佛教》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