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要讓戒律成爲壓力

  不要讓戒律成爲壓力

  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你可以沒有其他功德,但是不能沒有清淨的戒律。居士有居士戒,出家衆有出家戒,大家依各自的緣分受戒,然後盡量守護戒體。萬一犯戒了,要立即忏悔,否則將來一定會感受惡果。

  

  戒有根本戒和支分戒。你現在做不到不犯戒,但你能做到不犯根本戒也可以;你現在做不到不犯戒,但是能忏悔也行。不犯戒和犯戒了能忏悔,這兩種人有什麼區別?他們都能成就,但他們在解脫成就的速度上,會有快慢的差別。如果戒守護得好,基本不犯戒,最起碼不犯根本戒,離成就就快一些,離解脫就近一些。如果經常犯戒,但是能忏悔,再犯戒了再忏悔,像我們走路一樣,剛邁了一步又退回去,再邁了一步又退回去……這種人解脫成就的過程肯定是很慢的。

  

  有人問,“我可不可以不受戒?”若是不受戒,你不會有其他任何功德。“那我現在做不到不犯戒,怎麼辦?”也許你做不到不犯戒,但你盡量別犯根本戒,犯了也可以立即忏悔,慢慢地也能改掉。所以,戒是必須要受的。

  

  其實我們還不懂什麼叫受戒,如果真正懂得了,受戒是不難的。犯戒也是有條件的,比如犯根本戒要具備四個條件,即對境、動機、行爲和結果。若是這四個支分都不具備,就不會犯根本戒。若動機上沒有貪心等煩惱,以善心去做,即使在表面上看是惡、是犯戒,實際上也是不犯戒的。此外,還有舍戒、開戒的時候。所以,如果真正懂得了怎樣受戒,受戒也不難。

  

  不同層次裏有不同層次的戒,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因緣和自身條件來受戒。這樣,受戒就不會變成一種壓力。因爲大乘佛法講發心,若是發心到位了,就沒有什麼難的。如果覺得難,還是因爲自己發心不到位。若勉強去做,肯定有壓力,肯定也會犯戒。

  

  每個人的修行層次不同,根基不同,應該衡量自己的修行層次在哪裏,根基在哪裏,根據這些來受戒。不同層次有不同層次的戒律,你可以自己去選擇,去受持。這樣就不難了,就沒有壓力了。

✿ 继续阅读 ▪ 琢心成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