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居防口、獨處防心
——本二班:釋照斟
假期的時間過得很快,一個月就這麼過去了,每每回憶起恩師在假期裏對我們的告誡,都令我肅然起勁而又難以釋懷。師父說:“群居防口,獨處防心。修行就是這麼簡單。很多人認爲修行很玄妙、深奧、神秘,不可捉摸。其實修行就是調柔身(行爲)、口(語言)、意(思想)的一個過程。與大衆群居時,調伏自己的言語,因爲“良言一句叁九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何必閑談人是非,白白消磨大好時光!?......”
在師父的開示中,我感覺師父對我們語重心長,常常告誡我們要珍惜自己的法身慧命,今生得人身不容易,古德嘗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①”而且你們都這麼年輕就能來出家學佛,如今示現比丘相,應該做比丘做的事情,尤其是盡其所能去弘化佛法。
對此,在放假回來後,偶爾也會遇到老居士來向我請教佛法,我也借此機會一展身手,向居士“轉售”我從佛學院學來的佛學知識,由于自己平時懶惰、貪玩,不能流利地回答老居士提出的問題,反而令我感覺很慚愧,可是居士依然很歡喜,因爲他們說我在法門寺佛學院學習後,學到了正知正見的佛法。佛法的修學次第是信、解、行、證,有了信、解,缺少行、證,好比磚頭有了坯形,但放在水裏同樣會化成一灘爛泥。所以一定要有行、證的功夫,用叁味的智慧火把已經做好的坯形,燒成金剛不壞的“金磚”,這才能産生佛法的妙用。多好的口頭功夫,一旦缺少自內證的實踐,是無法體會和領略真正意義上的佛法魅力。
此時,耳邊又響起了師父所說“群居防口,獨處防心......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的諄諄教誨。常思己過,難道不就是師父讓我要保持自我反省與檢討的能力嗎?!只有防己心、莫論人非了,我才能充分利用課余的時間不斷地強化學習,轉變思維,努力提高自己佛學修養。
當我在佛學院有了信、解的能力,我應該抽時間實踐所學的理論,以後再講給居士的東西才更有攝受力。在修行路上,有善知識的引導,能夠少走很多彎路;有了善知識的引導,必能圓滿完成清淨的修行;有了善知識的一路相隨,可以克服一切修學中的障礙,令我感覺修行路上一片光明。
附注:人身到底有多難得......?
在佛經中有叁段有關“人身難得”的譬喻,大致內容如下:
1.《阿含經》裏有一則海龜喻雲:“人身難得,猶如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
2.佛在《提謂經》中,亦說有人身難得之妙喻。經雲:“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
3.經典又喻示“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可謂是人身難得,生命易逝。又有古德偈雲,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