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生命無盡的積累
——本四班:釋廣秉
在我眼裏,佛法給我的感覺是這樣的:所謂生命,它就是一場無盡的積累過程。
我們所有的言行乃至于起心動念,即使已經成爲了過去,也會在內心留下痕迹,形成相應的心理力量。用佛教的話來說,就是“功不唐捐”。在客觀上,所有事情都會成爲過去,甚至被逐漸遺忘,但在內心留下的烙印,在生命品質中形成的記錄卻不會自動消失,並會積聚爲影響未來生命走向的力量。從小到大,我們的興趣、能力、習慣就是這樣不斷養成的。
其中有些是先天因素,來自往昔的習氣,有些卻是後天培養的,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積累而成,在形成過程中,還會受到不同的思想觀念,周邊環境及生活方式的影響。
其中,又以觀念的影響力爲主。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形成什麼樣的心態,形成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當觀念發生錯誤,就會導致不良心態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人死如燈滅的觀念,會導致及時行樂或消極厭世的心態。在這兩種極端心態之下,生活質量就可想而知了。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強調因果,往往局限于現象,局限于具體事件,事實上,意識活動也離不開因果,我稱之爲“心靈因果”。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這種因果時時都在發生,只是我們未加關注而已,當我們不斷重複某種想法時,會使其力量不斷增強,久而久之,成爲重要的心裏因素,進而固定爲習慣,性格乃至人格特征。這就是由因感果的過程。
在我們的內心,每天會出現各種心理,但能夠得到重複乃至不斷重複的,都是我們最在意的事。因爲我們對內心缺乏關照,所以,這種重複往往是被動的,是不自覺地被串習推動了。我們看到喜歡的人,不由自主的就高興了;看到討厭的人,不由自主的就起嗔心。但從來不去想一想,爲什麼會産生這種情緒?這種情緒是否健康?是否會使心陷入貪著或對立中?如果不加觀察,這些情緒就會隨串習自動複製。就像電腦中了善于複製的病毒一樣,最後發展到難以控製的地步。
佛法以爲,心是無常的、刹那刹那間的遷流變化,這一特征,決定了我們可以對心進行改造。在生活中遭人排擠,若嗔心較重,不但當時會生氣,事後還會越來越生氣。因爲這種得到重視的嗔心不會輕易善罷甘休,而會繼續搜索出種種“值得”生氣的理由,爲怒火不斷地添加燃料,古德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心的危害不論對修學,還是身體等方面都會造成相當的危害,嗔心越重,危害就越大,輕則傷及身體,重則累及生命。嗔心一起,輕則坐立不安,煩躁頭暈,重則怒發沖冠,甚至挺刃而起,鑄成大錯。如果在逆境現前時保有智慧觀照,怒火就不會被點燃,如果在怒火點燃後還有一點智慧的觀照,就不會繼續火上加油,使內心完全燃燒起來。由此可知,用智慧的叁昧水,熄滅嗔火最吉祥!
因此,我們在慎言慎行的同時,應著重培養智慧觀照,這樣才會避免錯誤行爲的發生和擴大,避免負面心理的重複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