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著,笑著,衆生都在忍中過
——本四班:釋道信
忍字凡夫見了都打心裏不高興,首先想到憑什麼要忍,爲甚麽要忍,不忍不行嗎?
有位在文革前出家,文革後又恢複僧人身份的師父,在他往生前幾個月時我問他:“師父,你這一生是咋過的呀?”
癱瘓在床上的師父不卑不亢地對我說,人一生就是忍著過,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還得忍,還得過;忍不過,還得從頭再來,再忍著過,直到忍過。
人這一生幾十年,有許多好事壞事、不如意事都得經過,不如意的煩惱事很多,都是在忍的下面度過,不然無法過下去,甚至中途夭折這一生。
衆生都是從忍中度過的,沒人離得了,也沒人逃得脫,包括叁界的衆生都一樣,甚至佛還要忍提婆達多對他的傷害。人都要經過忍受母親胎獄之苦,隨之,生下來還有諸多的什麼都不適應之苦;懵懂的成長直至成年、壯年再到老死也要忍受家規國律的約束苦、忍生老病死的苦楚。在這一生中,時時刻刻都不是在忍中度過嗎?!可是,我們對“忍”又了解多少?看,“忍”是心上插一把刀;看來,“忍”是要發自內心去忍,就算躲不過,也要忍的過。其實,凡是忍過的人,心裏就會生起一種喜悅的感覺,忍過了將來不報複,不反擊。如果將來反擊,那就不是忍,而是“讓”了。忍與讓,是有很大的區別的。“讓”是對自己的上級、父母、師長,及某些方面占據優勢、上風的人。在語言方面,還要暫時聽從、服從,這個“讓”是自己有能力超過加壓的人,在暫時的情況、形式、地點等種種因緣上不得已而“讓”之。在讓過後,一旦因緣成熟時,有反擊能力時去反擊的話,這樣是得不到“福報”和“功德”的,因爲“讓”過了,心裏還有不樂意的因素存在。
“忍”是不一樣的,忍能得很大的福報。“忍”能使人在忍的過程中、磨練自己的心智,用什麼樣的心態,決定什麼樣的後果,所以,忍得過後便是智慧、福報的收獲。不過,忍的前後要無怨無嗔,忍後不會計較與報複。忍,不只是暫時得到利益,將來還會得到更大的利益。忍的包容性是沒有限量的,心有多大,自己的世界就有多大。《華嚴經》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能忍的人。對一切好事、壞事都能忍,它不分時間、地點,做到能屈、能伸,忍,能堅定我們的信仰,成就我們道業,直至成賢成聖。
忍,對一個成大器的人,尤其對一個學佛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必修科目,屬于菩薩六波羅蜜之一的“忍辱度”。一個人不具有“忍”的心態,他不能在這空間存在,當他在很丟面子、利益、名譽時,很容易幹出讓他自己不能控製的事,甚至失去生命,可謂是得不嘗失。
其實,每個人都得在忍中度過,只是心態不一樣罷了。凡夫,是怨天嗆地度過一生,而聖人、菩薩、佛,是在“忍”的風景路上,用泰然和歡喜心接受過活。學佛人,更應該要學會忍,如果不學會忍,在臨終時“忍”不住脫殼之苦,失去正念,便會招致很慘、很可憐的果報,甚至失去了人身,枉費了自己學佛一生,豈不痛哉、怨哉、苦哉。
凡夫,聖人,佛菩薩都要從這條路上過,我們就有責任和義務了解“忍”的層次、忍的相貌?以便臨終時,在忍中把握生死秘密,隨願往生。
忍,分爲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六種。
一、力忍,是要用心的念力才能忍過。也就是說,當有人無緣無故找麻煩時,作爲凡夫的我們當然會生氣,會生起反擊的心力,但在最關鍵時,要努力克製自己的怒氣,壓製自己的沖動情緒,想想自己是什麼人,對方又是什麼人,我跟他計較,豈不是降低了自己、擡高了他人?只要是自己善用心力,不與他計較,壓製下了自己的情緒,又不起報複的念頭,這就是忍第一步“力忍”。
二、忘忍,凡是過去了的煩惱事、傷心事,就要刻意把它忘了,別去挂懷,似乎就當沒發生、沒經過、沒遇上這種事。這種“忍”,就是所謂的“宰相肚裏能撐船”。這種“忍”,對人對己不計較,努力把他忘了便是。當年,虛雲禅師朝拜五臺山時,被俗家舅舅的兒子戲弄曾受過鑽跨之辱。後來,表弟提及此事時,虛雲禅師全忘了,甚至眼前的人是誰都不記得了!這就是“忘忍”的寫照。
叁、反忍,無論種種磨難折磨你,回頭想想都是自己不對,讓別人起了煩惱,可能是自己曾經傷害過人家,這裏面一定有自己未知的因緣,才引起了眼前的事,如是種種,這樣反思後,就要主動向人賠不是,還要反過來說,一切都是自己的過錯。這種“忍”要高一步了。
四、觀忍,那就是用佛教的空性,來觀無理到來的事和人,以及自己都是緣起性空,都是不可得的幻化物,還執著什麼。學佛了,應該知道忍不是無用,而是大用,是大樂法門,修忍辱波羅密的機會到了,忍過了,把忍的功德回向布施給別人。
五、喜忍,這是菩薩境界的忍。菩薩遇到無理取鬧、莫名其妙的煩惱時,他們不會感到痛苦,反而歡喜接受,在他們心中任何的境遇都是一種修行和考驗,他們好比是淤泥中的蓮花,在“忍”中鍛煉與提升自己。
六、慈忍,這是佛的境界,對于無理橫加的事,遍知一切境遇皆是“業果”所致,心不爲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摧破與煩擾,反而起悲心,起憐憫心,起用智慧之光,發大願心將來度他離苦得樂,讓他得到究竟的利益,直到成佛,譬如,多次陷害佛的提婆達多,在《法華經》中講到,佛不但不嫌棄他,還授記他將來成佛;而且,還感恩他成就了佛的忍辱波羅蜜。
由于,衆生我執重,如果不像佛、菩薩們那樣精進不懈地修忍辱波羅密,是很難斷除嗔恨心,難以修起慈心和悲心。其實,人的行爲舉止都是習慣、習氣養成的,我們應該將“忍”串習成一種習慣,盡自己所能去“忍”,直到成爲一種“忍”的習慣了,我執就淡化了,再逐漸的根除。相應的煩惱也就由重變輕,最終至熄滅了。在這個世間,不只是人類才有煩惱,才要忍,其實天地萬物,宇宙萬法都在“忍”,在忍的推動下,和諧地轉動和生活,大家才相安無事。“忍”本身是人生的加油站,卻被我們荒蕪了。
人這一生,學佛之後,才知道“忍”是一種大樂法門,是一種“和”的境界,是僧人氣度、人格的深化,明白了忍,甘願去忍,就不會再煩惱、再怨天尤人了。應該把煩惱轉成自己修道的資糧,用“精進”的潤滑劑,不懈地將“忍”改變、改造成涅槃路上的加油站,促成我們早日成佛。
生活怎麼過——忍著、忍著,笑著、笑著,一步步的忍著過,現在這樣過,將來還得這樣過,成聖成賢同樣也得這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