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遠不照近
——本叁班:延全
在佛教中,有句老話叫“照遠不照近”,意思是說,佛菩薩雖然身有光明,卻只能像蠟燭一樣,照遠處的地方,而照不到近處。當然,這個比喻只是針對普通人的眼光而言的,因爲佛菩薩的自性光明沒有照不到的地方。
談到這個話題,是因爲我想起一個公案。唐朝時,華嚴宗杜順和尚的一個弟子,久侍和尚數年而不得消息,一日與師告假,欲往山西五臺勝境朝禮智慧第一的文殊大士。杜順和尚勸他不用去,在此亦是一樣。弟子不應,堅持要去,途中還奉師命爲以豬身度人的觀世音菩薩和以妓女身度人的普賢菩薩送信,皆不得識。曆經辛苦到得五臺,後經一法師點撥,方知自家師父乃文殊化現,急急趕回,師已圓寂,懊悔不已。
不得不承認,我們每個人都有無始以來養成的習氣,以分別心對待事物的態度嚴重影響了我們自性智慧的顯發。對于照遠不照近,我淺顯地認爲,這並不是我們自己的師父沒有修行,更重要的是作爲弟子,我們的態度決定了師父的智慧之光能否攝受我們。以佛學院爲例,雖然,讀書毋庸置疑有點辛苦,但大家既然選擇了讀書,就應該本分地學習,而不是稍不如意就大大方方地“放下”,打包走人了。即使周圍的人認可我們發心出家,抑或恭贊我們是“法門龍象”,實際上自己應該知道,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佛陀曾教導我們:“我慢高山,法水不入。”倘若態度不端正,怎麼可能求取到法寶呢?因此,淨宗祖師印光大師教誡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在此佛教複興之際,我等後學應像前輩一樣,敢于高喊出“有我在,就有佛法在”的獅子吼音。要有這種擔當,非先有正確的端正態度不可,發誓能夠打破“照遠不照近”的誤解,普願佛法光明照徹衆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