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破人生顛倒錯,迷途知返憑般若
——本叁班:妙覺
快樂是人生旅途永遠的主旋律,是否快樂就成爲衡量人生質量的一個主要標准。追求快樂是每一個衆生與生俱來的訴求,但具體對快樂的定義又不盡相同。譬如,有人以爲追求權位是此生奮鬥的方向,在權力鬥爭中能讓自己得到快樂;有人認爲賺錢發財才是此生目的,盡可能得到更多的錢財才是最快樂的;有人認爲追求美色的人生才最有意義,有“甯在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爲據;有人認爲享受世間美食才不枉此生;有人認爲在工作中能得到快樂……
人生就像一部連續劇,有喜劇、悲劇,也有不喜不悲劇。每個人都是表演天才,雖然因演技不同,社會地位、名聲、利養也不同,但都是集編劇、導演、演員叁者于一身,爲了在人生舞臺博得頭籌成爲第一主角,就會非常賣力地表演,以取得最佳的戲劇效果。于是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悲歡離合的一幕幕就輪番上演,真是百感交集、催人淚下。
爲何會如此呢?因爲每人前世積累的善因不同,今世得到的果報亦不同,就決定今生舞臺燈光、舞美、音響效果不同,以及下面觀衆的多少和票房收入也不同。人生戲劇總是一場未完,下一場又接踵而來,短暫的享樂之後等待的是痛苦,春風得意趾高氣揚過後便是悲寒交迫、窮途末路。成功時自傲,失敗時卻又自卑,心態一會兒舉上,一會兒掉下,永處上下兩種逼迫無暇中。快樂與痛苦如影隨形、交替出現,呈現出世間的五彩斑斓、形形色色、千差萬別。這些都是調發人心迷攀的外緣,因爲不實之相無常反複,執著不舍又遭苦報,人總是沈浮于生死大海之中而不能出離。
世間所行盡是憂畏危亡之道,非永安真樂之法。萬物春榮而秋冬衰落,衆生歡樂皆得別離,家資財産宗親之分,所以佛說,世間皆苦,自造自受,有慚有愧。一切有形有相的東西都離不開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因爲表相無常不真,執著攀緣後的果報也不真,所得到的是假樂真苦,所謂小樂也是暫時的。六祖慧能大師說:“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因爲顛倒的分別心,帶著愛與恨、美與醜、高與低、白與黑、有錢與沒錢的心去做、去看、去想,都離不開“苦”字。《華嚴經》中說:“一切萬法皆無自性,以何爲自性?以心爲自性。”世間萬法本無正邪,但因分別妄想,執著取舍,對自己有利就攀緣,對自己不利就排斥,看不到表相後面的實相。因此,法無正邪,正邪都在人心的取舍中産生。心正即有正見,正見即是佛知見。心正看一切法都正,心邪看一切法都邪。所以,心正持邪法,邪法也變正;心邪持正法,正法也變邪。《四十二章經》中說:“視平等如一真地”,萬法止于一才算正,有二則非,有念成邪。原因就是人可以貌正心邪,心口不一,這是不正之道。根源還是心,心不正則眼耳所見所聞也定不正,不正的人生哪來真正的快樂?在身命財基礎上産生的快樂,最終都離不開苦。人有一個以自我爲中心的私字作怪,有我就有業力煩惱,有業力煩惱就離不開隨業受報。世間邪見是輪回苦海的因,但也可以成爲離苦得樂的解脫之因,只要識破其迷惑人的表相,透過表相看到實相。
人生真正的幸福快樂是什麼?不是你擁有什麼,也不是將要得到多少,而是少計較、少算計乃至不計較、不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