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道實相與蘊妄之心

  中道實相與蘊妄之心

  ——本四班:慧超

  《大智度論》解釋《大品般若經》中的一心叁智的修證,說修習般若波羅蜜能夠漸漸斷除且最終消滅煩惱與習氣,並能于一心中同時證得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

  慧文大師讀之大悟圓頓之理,後又由《中論》叁是偈:“衆因緣生法,我觀即是空,以亦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而進一步開演中道之理:“諸法無非因緣而所生,而此因緣,有不是有,空不是空,空有不二,名爲中道。”

  這裏“有”是就世俗谛而言,一切法是“有”,依第一義谛而言,則是一切法皆“空”。又“因緣有”是指萬法因緣而生,本質性空,是爲假有,故“有不定有”。而“空”非另外有一個“空”,如果另外有一個“空”的話,則這另外的“空”,會變成實有。故知意在顯示“空”與“有”的相互作用。

  佛陀以二谛說法,第一義谛因世俗谛而立,世俗谛依第一義谛而起,所以此“空”是空中生妙有的“空”,故“空亦非空”。又“因緣有”是緣生之法,無有自性。倘若諸法有自性,則無須因緣合成,故無自性,名之爲“空”。“空”即“因緣有”,“當體即空”,所以“空有不二”。

  如果就此將諸法的“空”、“有”相坐實,則陷落二邊,是故“非有非空”。既然不落兩邊,是否一體呢?以“不一”斬釘截鐵,如泥牛入海,“空”“有”了無所得,連“不一”也無立腳處,是因月之指,唯證相應,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名中道實相。

  蘊妄之心就是妄想心所顯現出來的色、受、想、行、識這五種狀態,而一念即具足一切諸法,叁智于一心中得。

  凡夫將此虛妄不實的五蘊之法執之爲常,不知這是有爲法,是生滅法,因爲這個有漏法可以通過擇滅法來擇滅,而獲得無漏的涅槃,所以說它“非常”。

  小乘聖人了知一切因緣所生的有爲法是有終的,可以通過擇滅法擇滅,而且實證此蘊妄之法是依真如而起,本質上亦是“空”,無有自性,因而“非無常”。

  大乘看到小乘雖然如實知諸法的“非常”、“非無常”,因同時仍執于有一個“空相”可得,有一個涅槃可得,所以他們灰身滅智,疾入涅槃。由于不知緣起之法的功德妙用,是故無法生起菩提心圓滿佛果。大乘見此如梗咽在喉,一吐爲快,因而觀此一念蘊妄之心既“非常”亦“非無常”,了無可得。可謂一襲清風,別開生面。

  《楞嚴經》裏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有“返聞聞自性”之法,就是二六時中,看這個能觀五蘊的“非常”、“非無常”的是“誰”呢?于此日久功深,桶底脫落,忽有一天能觀與所觀的能所雙亡,一刹那趨入“非常”、“非無常”、“非空非有”的中道實相。

  如此截斷衆流,在菩提心的推動下,不曆僧祇獲法身。這時還有一個“中道實相”與“蘊妄之心”麼?

✿ 继续阅读 ▪ 小狗的命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