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談出離心

  談談出離心

  ——大叁班:德融

  出離心,即“解脫輪回苦,滅盡諸煩惱”之意,出離心基本上是希望從娑婆世界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娑婆世界被稱爲苦海,是因爲它有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有情體,並且含有有情體世間和無情的器世間。從佛教的四谛觀中,可知叁界的衆生都感到苦,所以佛陀開悟後初轉*輪時就講述四聖谛法。

  《法華經·譬喻品》中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意思這就是說,只要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中流轉于生死,不論是善趣還是惡趣,都有生老病死等苦惱。如外在火宅裏一樣地不得安甯。因此,聲聞種性的有情,視叁界如牢獄,如火宅,怖畏生死輪回,厭舍世間。觀察“諸行無常,有漏結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四種法蘊的道理,而發起我們對生死的出離心。最終誓證清淨,寂滅涅槃,境的安隱和解脫。

  發出離心是聲聞行的根本心要。引發出離心的方便,最殊勝的有二種:一、思惟無常,主要的是指思惟死殁無常。由于思惟死殁無常,引發出離心則更爲有力,這可從叁方面來思惟:

  (一)、思惟人身決定有死,如《無常經》說:“生者皆歸死,容顔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死者。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複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一切有部毗奈耶》第六卷說:“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會合終別離,有命鹹歸死。”《無常經》說:“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衆,尚捨無常身,何況于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睹生死隔,雲何不愁歎!是故勸諸人,谛聽真實法,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一心善谛聽,能滅諸煩惱。”

  (二)、思惟死無定期,如《出曜經》卷第一說:“晨所睹見,夜則不現;昨所膽者,今夕則無;我今少壯,無可怙恃,少者亦死,男女無數。”又說:“諸老少壯,及中間人,漸漸以次,如果持熟。”《坐禅叁昧經》中雲說:“今日營此業,明日造彼事,樂者不觀苦,不覺死賊悉。匆匆爲己務,他事亦不閑,死賊不待時,至則無脫緣。”故《出曜經》中〈無常品〉說:“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止不受死。”又第叁卷說:“無常勢力,不可恃怙,知死命終,然不久住,一切皆盡,無覺知者,爲世所毀,流轉諸趣。”從以上諸無常偈義,多加思惟,則能引發出離叁界的解脫心。

  (叁)、思惟諸苦在思惟諸苦中,特別是思惟生老等八苦,最能引發出離心。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苦、五蘊織盛等八苦,在《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第六十一卷中,各說五相,修解脫行的人,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于諸輪回諸盛事,刹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出離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礎,爲什麼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這麼無緣,總是看別人的過失,挑叁揀四,就是因爲沒有真正的出離心,厭離生死。而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就是出離心,在相續中沒有出離心之前,無論修什麼都屬于輪回的法都白修一場,都屬于世間的法。通過學習佛法相續中有出離心以後,才是出世間的法。

  什麼是出離心?對輪回、對世間法沒有絲毫的貪戀、留戀之心,然後能夠認真地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放棄,但是放下了;不逃避,從而敢于面對,這才是真正的出離心。出離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一定要好好地修學,把真正的出離心修出來。要去面對,不能想著逃避。什麼是敢面對?敢承擔?把這個“我”忘掉,一切隨緣,別追求,別拒絕,就可以了。不管好壞,任何時候都不動心,心不隨境轉,這才是真正有修行。

✿ 继续阅读 ▪ 沒有包袱的旅途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