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請發菩提心

  請發菩提心

  ——本叁班:妙定

  菩提心是區別大小乘佛教的標准之一。正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言:“何時在自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何時才可以被稱爲一個真正的大乘行人。”菩提心,簡言之即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大智度論》中也說,發起願成佛的心即發起了菩提心。

  《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又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由此教證可知,學佛者,不可不發菩提心,而且發了心之後還要時時串習它,把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切不可忘記,否則修諸善業反成魔業,那就太得不償失了。同時站在這個角度上講,發了二乘之心也算不上善妙了,且要是受了菩薩戒,再有二乘之心則犯輕遮之戒了,這也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地方。又如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將佛法修證心要分爲了叁個階段,即厭離心、菩提心與空性見。其中厭離世俗之心乃入道之基,修行之始,可以看成是修行菩提心的前行,而空性見,則亦可攝在勝義菩提心中。由此亦可知菩提心乃佛法修證的核心與重中之重。

  那麼既然知道了菩提心是如此的重要,那又如何發此心呢?就是要通過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維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殊勝性策勵自心生起此心。具體有“自他交換”之法與七重因果教授,在此我只略述七重因果教授來發起菩提心。七重因果即是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修增上意樂——發起菩提心。首先一點即是一定要對一切衆生皆是母親生起勝解,理由是無始輪回以來,衆生皆有可能做過自己的母親,生起此心之後,念知母親之深恩而起報恩之想,而最大的報恩方式即是讓母親成佛,究竟地離苦得樂。順理成章修慈則願一切衆生樂,修悲則願拔一切衆生之苦,增上意樂,則是多思維發此心之勝利,無需勤作而生起無僞之菩提心了。這即是七重因果生起菩提心的次第。另外在《勸發菩提心文》中把菩提心歸納出來四種心,即:1、廣大心,盡虛空法界無一衆生而不度;2、長遠心,盡未來際,衆生不度盡不罷休;3、最上心,即是要度一切衆生入究竟佛地;4、最勝心,即是以無相願導無相行度如幻衆生至無相果地,此即《金剛經》中離相修善之妙義,在此行者應了知。

  那麼依上述方法,行者可自審根器意樂而發起菩提心,但又如何實踐呢?從《入行論》即是要修六度萬行來行持菩提心。但是要是依一個較簡且易行的方法,我則是選擇“叁殊勝”之教授來行持菩提心。即:1、前行殊勝,以爲利有情願成佛之心來攝持一切善法善行;2、正行無緣殊勝,以無所住之心至誠行持所行之事(此與勝義菩提心相應);3、回向殊勝,凡修一切善均回向于無上大菩提。行者修菩提心抓住這叁個要點,可謂初、中、後叁善具足了。另外,行者還可受持一個菩提心儀軌,便于每天觀修,久久熏習,久之必可付之于行持之中了。

  總之,菩提心是一個如意寶,它法爾就在那裏不增不減,只要誰發起此心,行持此心,則一切善妙之果,不求自至。所以我誠心勸請大家,請發菩提心!同時亦祈願法界衆生亦同發菩提心,早證菩提果。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