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內心的淨土
——大二班:慈寂
當今佛教已經不是早期印度時期的情形,印度時期出家人住在山林寂靜處,過著極其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世俗社會很難影響到出家人。即使是百十年前的佛教,也是處于遠離俗世的幽靜區域,出家人不受紅塵的太多影響。隨著交通、信息社會的來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都被人滲入其中,被人去探查,並將其信息傳播到公衆視線內,佛教也被人屢屢關注。做爲修出世間要道的僧人,如何面對無孔不入的世俗社會人、事及文化的滲透呢?修行如何保持道心及向上進步呢?末學認爲僧人應無論在任何幹擾情況下都應保持一顆靜定的心。
佛教的祖師大德有不少告誡學人要心不被外境所轉的至理名言。如希運禅師講:“凡人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指出修行人要先把外境摒棄,心意至在治煉真空妙有。靜不但是身口不造作,更重要的使內心寂靜,這樣才能遇境不迷,臨誘惑不動心。內心寂靜後從持戒及心住于正見、正念開始,持戒可防止身口過失及意被無限動亂,心住于正念,使錯誤思想消除,使心安定。即“我是修行人,要去妄想雜念”的觀念常現前,苦修行者在生活中能好好用心,反觀自性,就能做到自我都平等。內心如真安定,就不怕外緣幹擾,有世俗境即是煉心的好地方。這需要行人在行住坐臥中不斷培養定力。末學以爲無論是打坐時及日常中把“四念住”修起來,是培養定力的極佳方法,還有就是勤修數息觀對治散亂心。
爲修行者應該有所成就,望所有出家人都所依的好方法使內心寂靜安定,得到解脫的增上緣及意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