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徒應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佛教徒應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

  ——大叁班:正慧

  佛陀是世出世間的圓滿智者,無一法不通達明了。在佛陀四十九年傳法的時間裏,就在家人的子女教育問題,在《善生經》中作過講解。在教育問題突出的今日,會給大家很多的啓示:“父母複以五事教視其子,雲何爲五?一者製子不聽爲惡,二者指授其善處,叁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爲子求善婚娶,五,隨時供給所需。” 首先第一條是“製子不聽爲惡”。就是說父母教育子女的良好品德是第一重要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從小養成什麼樣的品德將會影響他的一生,一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或世界。所以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權利留給別人,送到課後班、學習班,那裏學習的是學問。也不要只是滿足他物質上的追求,當孩子好吃懶做、爲非作歹時才悔不當初。所以孩子在問題的源頭出現時,要講道理及時改正,自己也要爲子女樹立一個好榜樣,互爲老師。

  第二點,“指授其善處”。從小培養孩子善良寬厚的品德,什麼是努力勤勞的,什麼是不能去做的。如:孩子在傷害生命,貪圖小利,惡語向人等時,要及時告誡其危害,及不貪、不惡語、誠實守信、孝親尊師、團結友愛的利益。在現實中切實去做,就能感受到同等的愛與關懷。孝養父母爲第一福田。每日養成他孝順父母的習慣,放手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如飯前擺碗筷,飯後洗碗,打掃自己的房間等等。

  第叁,這裏講的是慈愛不等于溺愛。現今生活條件和物質條件提高了很多,但是家裏小皇帝的地位也是一天比一天高,全家人都圍著一個孩子轉,極力討好。妄自尊大、自私自利、交流障礙就是它産生的問題。“慈愛”是淨化的愛,要用正確的觀念樹立孩子正確的人生觀。所以要有智慧。多學習佛法就會有這種智慧。

  第四,“求善婚娶”。就是說父母在子女婚姻上的態度要正確。只要對方的品行是內外一致的,是寬厚善良的,而不要只考慮地位和權勢。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要在子女婚姻建議上把好關,從小就讓他分辨善惡極爲重要!

  最後是“供給所需”。這是說孩子的一切善願要努力幫助他成就,讓他從小養成服務大衆、慈悲愛護一切、充滿智慧的完整人格。

  是的,福報是從小就該培養的,多在苦難中磨練孩子,讓他懂得感恩父母,學會勤儉持家,獨立自強,只要善業的福報夠,學習事業等自然就跟善業轉向好的方向了!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宗教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