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岡石窟記

  雲岡石窟記

  ——大四班:廣秉

   佛境佛地乘建佛心成佛像

   雲山雲嶺帶將雲水繞雲城

   ——清·總督侍郎 佟養量題

  雲岡石窟,是中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爲中國的四大石窟。

  雲岡石窟始建于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由魏文帝(鮮卑族拓跋王朝)請沙門昙曜大師在武周山北崖主持開鑿。最早、最大、最精美的五個石窟,所以最吸引人和令人駐足的也正是這五窟。因五窟爲昙曜大師主持開鑿的,所以後人稱之爲“昙曜五窟”。

  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年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州塞,鑿山石壁,開鑿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于一世。”

  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郦道元在《水經注》中,記錄了當年雲岡石窟:“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至,林淵錦鏡,綴目所眺。”

  遙想當時,何其壯哉;只因時不待人,景亦不再有。今觀石窟佛像經過了一千五百多個歲月裏的風吹雨打,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使得許多佛像及其周圍的主體建築嚴重損壞,因而雲岡石窟失去了原有的“真容”、“壯景”。

  佛說過,一切事物皆有無常變化,因爲無常所以才會隨著時間、環境變化,哪怕它是“堅固”的石頭,所以現在的雲岡石窟有變也有化……。石壁上的無數小佛像已經完全看不清楚了,有些佛像頭部被毀、被盜,幾尊十幾米高的大佛眼珠被盜走,故而“好景已不再”,我心爲之痛惜。

  漫步在這綿延 一公裏的石窟前,仰望著眼前的“殘垣斷壁,被損和風化的佛像。此時的我又將是緒萬千……..

  今世的我處在一個“人心不古,沙門不興“的時代、空間裏,作爲”沙門釋子“的我,卻無力匡扶聖教,顛覆“沙盤”安于現狀之格局,因而心之極份,欲泣無淚,自感無以爲報世尊之慈恩。

  唐詩有雲:“邀福功雖在,興王代久非,誰知雲朔外,更睹化胡歸。”如今鮮卑拓跋氏當年開鑿雲岡石窟這獲福的功績雖還存在,可往日興盛的拓跋王朝已不複存在,同時,佛教在失去國主及政權的保護下,也會隨著這一期王朝的沒落而被“淹沒”。

  所以,東晉高僧道安法師對于佛教的傳播曾感歎地說“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這是一個非常真實和現實的生存問題,放眼望去,曆史上有國主、政治力量的擁護的佛教都是盛權一時的,例如:唐朝一代代君主提倡和致力投入,使得當時的佛教徒成爲漢傳佛教史上的“鼎盛時期”。

  一個宗教,一種思想,它總是有興有衰的,佛教亦是如此。雖然佛法傳來東土亦有兩千多年,但屬時間上的“長”,而並非是“常”。我不知道佛教的將來會怎樣?何時興,何時衰,興有幾時,衰有幾時。

  但願“龍天護佑”,國主護佑,沙門釋子竭誠投入,爲“渡衆生”,也爲“救自己”,致力興教,莫亂教壞法。

✿ 继续阅读 ▪ 認識無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