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戒的殊勝

  佛戒的殊勝

  ——大叁班:德修

  我們都知道國家有憲法及相關法律。它是爲了規定人們行爲,規範和維護社會穩定,家庭和諧,及人類和平的各項製度。同樣,在佛教裏也有規章製度,那就是叁藏之一的律藏,叁無漏學中的戒學。

  早在2500年前,出生在印度的叁界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爲了維護僧團的莊嚴,清淨與和諧,初成道時只有略教誡:“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念。”當時利根弟子都能受持不犯,到後來根性的漏劣,出世的層次不同,素質修養的差異,弟子逐條犯戒,逐條的製定。因此每條戒律的製定,都有各自的緣起。後來戒律也有伴隨涅槃分成五部,八部,十八部,二十部之多。

  佛在涅槃時,最後教誡:“以戒爲師,依四念處而住。”倘若佛住世也不出此範圍。佛戒製定不同世間的法律,非爲一時一世;而佛戒是放之四海而皆准,通于叁世、叁界,涵蓋作持(諸善奉行)與止持(諸惡莫作)。佛是“爲道製戒,非本世福。”也就是說,佛製定戒律是用來修行證得“涅槃”爲主的,而非單指追求福報享樂。

  戒律雖有出家在家二衆之別,總的來說是爲解脫而來的,其余的都是順世的利益。他的行持也是活活潑潑的,有製有開,但非一開到底,自有它的妙用善巧。

  許多人以爲戒律是約束,是枷鎖,因恐懼而不敢受戒,學戒,持戒,戒從修持來說有止持與作持。止持是止惡;作持是行善,對惡意的止,對善積的行。

  《大智度論》中說,經通五種人說的;而戒律唯佛一人能製。能稱之爲“經”的話,除佛以外,佛弟子,天人,仙人,化人所說的法,符合叁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抑或經過佛陀的印證都可稱爲經。不過,能稱之爲“戒律”的話可就不同,唯有福慧兩足尊、大智慧圓滿的佛陀才能爲之,戒律是佛陀在大悲心中等流而出的戒法,它輔助衆生破迷開悟,直趨涅槃城。

  佛戒以“叁皈依”爲入,“五戒”爲基,有更廣的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等。只有對佛戒有充分的認識,才不會因人雲亦雲而誤解佛戒。

  牢記受戒,學戒,持戒的作用,把握當生,從而實現它的價值,佛戒功德利益的殊勝,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继续阅读 ▪ 學而優則“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