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敬畏心
本叁班:演弘
人類最先的敬畏,因是始于對大自然的畏懼,及對于生存的渴望。這是一種單純的,從身到心的敬畏,而這其中想象力占了大多數。起大風了,就說風神發;下暴雨了,就說龍王發怒。所以做什麼事都小心謹慎,怕觸犯了天神,得罪了天地。
有了文字,自然有了文化。因此,各類神靈便更是被人們描述的活靈活現,起先人們還是懷疑的,漸漸地被廣爲傳播,信的人便多了,一百件事裏只要有一件事應驗了,便會被無遮無地擴大化宣揚。這其中,多數是爲了讓老百姓服從天威,順從管理。于是從最初的民間信仰,就變成了帝王的冊封了。于是,武神、酒神、財神、書聖,樂神、各類的祖先神人便應運而生,這是時代的産物,是必須的。因爲人們需要它。這時的敬畏心,除了對于皇權的懼怕,更是對于各類神靈的敬仰、依賴和心靈的依托。
儒釋道叁家的文化底蘊,更加使得中華大地在文化、經濟、政治、人文各個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微妙的變化,使得各式各類的神靈,都有了明確的分工,管轄的範疇。甚至于從人們模糊的腦海裏,逐漸地呈現在傳記志史中,將其從頭到腳的裝束、膚色、表情、裝備。甚至于坐騎都一一顯露出來。真與假,此時無從考績,有無人由此耐心去考績。這時的人們對神靈有了依賴性。他們被神靈的事迹所感動著、感染著,使人們內心深處多少有些寬慰。知道有德行的人連神靈都欽敬,而道德敗壞的人也必將到地府去受苦。
當科技以一種鋪天蓋地的方式席卷現代文明時,人們開始擺脫信仰,崇尚現實。神靈就像纏縛在他們心靈深處的枷鎖。使得那顆蠢蠢欲動、潛意識中又想挑戰道德的心靈。如開閘般的猛獸,得到宣泄。是乎這樣,才能體會做人的樂趣。有了把旗的,就不愁沖鋒陷陣的。于是真理走上了舞臺,神靈被淡漠。但是真理無法約束人心,于是人們變得瘋狂。所謂長幼尊卑,人們已經不再關注。倫理道德開始淡化並一再地被扭曲。人們已經開始無所忌憚,缺又陷入了心靈的極度空虛與恐慌中,失去了自我,找不到靈魂。
佛陀教誨我們:做人要有敬畏心,敬畏天地,才會保護生態,珍惜資源;敬畏父母、師長,才會尊師重道,仁義孝順;敬畏法規,才會不放逸,危害社會。敬畏神靈,才會心存愧疚,知道羞恥。所以,做人要有一顆敬畏之心,否則他就是一具披著人皮的行屍走肉,會在無知無恥的行徑中,將自己一步步地引入地獄,並最終將自己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