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直指大印 第七章 止——穩定自心

  第七章 止——穩定自心

  

  依教授次第,於身姿之後應教止、觀。首先討論如何長養「止」。精通之後,再培養「觀」。

  中文的「止」,梵文稱爲舍摩他(Shamatha),藏文是息涅(Shinay)。「息」(Shi)意爲平靜,「涅」(Nay)指安住。此處所修就是使狂野、未調伏之心平靜寂止。

  萬法唯心。如何調伏自心是修學禅定與一般佛法的主要課題。調伏、平息心性以後,使它穩定,就是「涅」的意義。使心穩定於甯靜、調柔之境界,便稱爲「息涅」。英文叫做心的靜止(mental quiescence)。

  「止」的禅定修習,一般分爲有(禅定的)對象物、所依物,與無對象物兩種。「所依物」指的可以是真實、或觀想的客體,所以稱爲有對象物的禅定。任何的物質都可以被用來專注,它可以是木頭、石頭,甚至是小毯子、或牆壁上的一點。但是顔色不能太亮、太鮮豔,以柔和或較暗的顔色爲佳。如果太亮的話,會刺激眼睛,導致流淚。

  專注時,眼睛要半開半閉,不要全部閉上。對象物要能被舒適地看著,沒有太多閃爍。因爲太過閃爍會導致分心。在「止」的修習中,了解自己正在試著斷除妄念是非常重要的。而任何的念頭或概念都算妄念,也就是分別心。所有這種造成自、他分別概念的心理運作都要被除去。

  「止」的修習,只是單純的覺知、專注、靜止於對象物上。當妄念、概念生起時,舍棄之、斷除之,絕不執取,隨之而去。

  關於對象物(的禅修)有兩種危險,一種是心外馳於對象物,一種是心將對象物搬到心裏面。舉例而言,若以石頭爲對象物而禅修「止」,我們可能會找到石頭上面有很有意思的紋路,或是發現石頭的色澤很美,這就是心外馳於對象物,陷入有關對象物的妄念中,從而失去專注力。

  我們必須避免這些有關對象物的妄念,如果心開始被對象物所打擾,開始亂想其顔色、特質、形態、工藝等等,都不好。僅僅專注於全體對象物即可,不要分析、評價。

  注意力也可能轉而向內,導致毫不專注在對象物上。我們可能會想:「喔!我的對象物是顆石頭,而我正在禅定於這石頭上,長養著止的功夫。」這就是把對象物搬到心裏,發生的原因是太過想到自己,與禅修的過程。這是不正確的禅修,因爲這只是分別心,一種把自己與對象物分開的心裏過程。

  同樣地,任何分析的想法,如:「我和石頭是一是異?我的心與石頭是一是異?石頭在我心中,還是我的心在石頭中?」等等,只是更多的分別妄念,應予斷除。

  關於有對象物的專注,在不同的教法之中,提及可以采用不同的對象物,如油燈、蠟燭等等都好。但對於對象物的種類不必太過關切,因爲此類禅修的重點在於如何訓練自心,使能一心專注地持於對象物而不分心,除去所有分別妄想而一心專注。所以對象物並不要緊,只要避免選擇其本質會使人分心的東西即可。

  在修持(無上瑜珈部)密法生起次第時,最好以本尊做爲專注的對象,但必須以行者不會因此而分心爲前題。(對本尊)評價太多、想太多,這些概念將會導致喪失禅定的專注力。

  行者應不要有太多的設想而應專注於本尊、或佛像。如實的專注於全貌,而不要只專注在一部份,把其它部份排除在外。那種不僅修「止」,還感到和本尊更加親近的修法,雖然對生起次第的修持過程有所幫助。但永遠應記得,「止」的修習不是依賴於所選的對象物上,它是一種以任何對象物來訓練一心專注的過程。

  在有對象物的禅定之後,接下來是無對象物的禅定。這也可以分爲兩種,首先是以專注於呼吸而長養「止」。

  呼吸雖不可見,但它是專注的對象。如前所說,應避免一切分別地專注在呼吸上,僅僅專注於氣息的出入即可。要小心翼翼地不使妄念生起,對所修習的對象物亦然。專注在氣從鼻孔出去的感覺還可以,但是不應該讓「現在在吐氣、現在在吸氣」等等的念頭生起,是很重要的。單單專注在氣息自身就好。

  至尊覺巴吉天頌恭曾說:「專注於氣息的禅修,可以很容易地使心離於一切念,從而産生像『金剛喻定』這種極強的定境。」

  如是,在兩種無對象物的禅定修持中,第一種仍有不可見的客體——呼吸。第二種,則連呼吸也不專注,令心無任何物質或觀想的對象物而安住。這種禅修的目的是要斷除一切生起的妄念。斷念的當下,即刻回到無對象物的專注禅定境界之中。

  接下來討論的是「無相」禅修。也就是禅定的本質,而非所專注的對象、或「相」。此處可以發現過緊、過松兩種極端的傾向。太松時要提緊,太緊時要放松。

  感官的對象物中,如聽覺的刺激,能引起分心,喪失專注力而導致過於松散。正在修習「止」的時候,聽到聲音或看到東西都會使人分心。發生這種狀況時,(立刻)斷除並攝心專注。此時,要斷除的不是念頭,而是對感官對象的回應。

  禅定中過松、過緊的瑕疵,不一定和身體的松懈有關,即使身體姿勢正確,但內在的松懈卻可能發生。在柔和內在中,松懈導致心以更細微的方式失神漫遊,而不是先前所說種種分別妄念等較粗的模式。它是極微細的念,不以真實念頭的型態發生,而與感官的內在松懈有關。行者可能無念地陷入其中。這種過失將擾及心的專注。

  如同身體姿勢雖然正確,但微細的幹擾或念頭仍然可能生起,而使心過於松散,微細的幹擾也可能使心過緊。換句話說,如果持心過緊,就算粗念未生,細念也會微微地幹擾著心。所以「止」的修習,有賴於松緊之間的圓滿平衡。

  正確的平衡,可以用以棉來紡線做比喻。如果繃得太緊了,線會斷裂,如果太松,就無法紡線。另一個例子是彈奏弦樂器,爲得正確音調,琴弦不能過緊或過松,必須松緊適度。如是,修「止」的關鍵就在於正確地攝心,不能繃得過緊、太過專注,也不能太松。

  初學者在松緊間是無法自然拿捏的。必須要努力地保持平衡。因此初學者常被建議每一座禅修的時間要短。大概六分鍾的長度是正確的一座時間。然後應該休息,再進入禅修。初學者可以反覆禅修十座,也就是做十次六分鍾的禅修,外加中間休息的時間。

  倘若,一開始就想要做長時間的禅修,微細與粗的打擾將無法避免,就算能勉強克服這些心的紛擾而安住於禅修中,也是不好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