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終是對生命的真正解放(吳瑾)

  善終是對生命的真正解放

  《淨土》2013年第2期

  作者:吳瑾

  人的生命,是宇宙間奇妙而宏大的交響曲,死亡,則是生命交響曲中不可或缺的華麗樂章。佛法對生命的價值進行了精辟的闡述,佛陀指示我們,人身的難得,縱然億萬年都未必有這樣的良機。

  要指出的一點是,對于生命的禮贊,並非是貪戀生命。佛陀指示生命之難得的含義在于,我們能夠擁有人身與生命,是非常有利于今世修行的,是修行的載體。就像生命如舟,涅寂靜是彼岸。我們應該愛惜舟楫,因爲這是我們前行的工具。但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貪戀舟楫。因爲當我們到達彼岸之後,舟楫就不再有用。

  本文將回顧人類對于生命善終的各種認識。借此,我們能夠真正體會佛陀最爲廣闊的慈悲與無上的智慧,並反省自己的生命觀,修築起通往善終的大道通途。

    古埃及人的死亡觀

  古埃及人深信生與死之間並沒有太嚴格的界限。他們堅信靈魂可以複活,而肉體可以不朽。同時,棺木和墓穴乃是死者亡靈的安居之地,也是將來複活發生的地方。因此,對于古埃及人來說,只要是能夠按照良好的方法製作木乃伊,並且墳墓不受幹擾,如果有錢的話,再多多放置殉葬品,就是很好的善終了。

  因此古埃及人最擔心的是墳墓或者木乃伊受到破壞,這樣,就不是善終了。因此他們在墓地裏刻下了類似這樣的銘文,以示警告:“誰要是弄壞了我墳墓中的一石一磚,我定要像拎一只鳥兒一樣抓住他的脖子,讓他感到極其恐懼,而且我要讓這件事人鬼皆知。”還有一些墳墓的銘文是這樣的:“喂,你們這些踏進墳墓的世人,如果想讓國王賞賜你們,如果想在神的面前成爲“伊馬庫”(光榮的人),那麼,不要不幹不淨地進入我的墳墓。看了這些話,誰要是還不幹不淨地進入,我將讓神給予審判,我將……砸死他在世的家人,砸碎他的家。”

  不僅如此,古埃及人認爲,死者與生者之間仍然可以保持密切的交流。死亡並不會妨礙這種交流。孟斐斯地區一個祭司死後,他妻子和女仆住在一起。因爲沒有幫手,她獨自支撐起家庭生活,女仆又經常生病,她因此痛苦不堪。于是她在一個粗糙的紅色陶碗上給丈夫寫了一封抱怨信:“你想要咱家冷冷清清嗎?你再不幫忙,這個家就完了……你能爲她驅邪嗎?把害她的神靈驅走吧,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有活路!……爲她驅邪吧,現在就做!”

    基督教的善終觀

  基督教認爲,上帝不是要讓人死的,上帝恰恰是要讓人成爲不死的。反倒是人選擇死,而且不相信上帝會給人永生,所以人才會死去。舊約創世紀描述,在原初的創造計劃中,上帝是要人永遠活著的;死這個事件原本不應該發生在人的生命中。死的産生,是一個違背創造計劃的人爲事件,是一個不自然的現象。

  至于人之所以會死,舊約裏說:“死又是從罪來的;于是死就臨到衆人,因爲衆人都犯了罪”,“罪的工價乃是死”,“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因此,死不是從上帝而來,而是從人而來,是從人的罪而來。

  雖然上帝原初的計劃遭到人的破壞,但上帝還是希望人能活在永生之中。既然人是因爲有罪而必須死,因此上帝必須解決人有罪的問題。上帝的解決辦法乃是透過耶稣基督的死來代替及除去世人的罪。所以舊約說:“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脫離了。”因此,上帝的獨生子耶稣基督降世爲人的目的,正是要解決人會有死亡的問題,耶稣的死正是爲了對抗死亡,使人獲得永生。

  因此,對于基督徒來說,善終意味著對耶稣基督的堅定信仰,臨終時有牧師在側,真誠悔罪,以求得神的赦免,于是即可在天堂獲得永生。

    中國古人的鬼神觀

  在甲骨文裏,鬼就是一個人的形象。因爲中國古人認爲鬼和人具有完全相同的特質,所以從甲骨文的字形來看,鬼的形象還分男女、老幼的差異。一個老年人死去,鬼也是老年的,一個小孩子死去,鬼也是小孩子。

  《說文》裏說:“人所歸爲鬼。”這是音訓。段玉裁注:“郭注引《屍子》“古者謂死人爲歸人”。《左傳》“子産曰:鬼有所歸,乃不爲厲”。”以歸訓鬼,也是寄托了活人的一種希望。希望在呼喊“鬼”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催促它的魂魄“歸”去。

  遠古時,人們視死者如生。據清人段玉裁考證《郊特牲》曰:““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祭義》曰:“死必歸土,此之謂鬼”。”說明古人認爲人死了以後形體和魄歸入地下而魂氣並未消失,它們歸去了天上的另一個地方。

  遠古中國人認爲鬼有巨大莫測的能力,能夠預測未來,甚至決定戰爭勝負。因此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向鬼做一番禱告,請求給予啓示,指點迷津。這就發展起來巫術和占蔔。

  當儒家思想成爲中國社會的主流以及官方的意識形態之後,對鬼的認識、崇拜逐漸變得模糊不清,並且讓位于更加莊重和程序化的祖先崇拜。對于一個儒家子弟來說,最大的善終莫過于對家族做出應有的貢獻,在臨終之時,子孫滿堂。

  大約從北宋王朝開始,中國人的生命觀開始逐漸向這個方向強化。對于由嚴格的儒家思想培養起來的國人,生命存在的意義就在于成爲家族延續的有力鏈條,擴展開來,就是國家延續的有力一環。中國人深信他們帶著對家族和國家的某種使命而來,當這些使命完成之後,就可以完全沈睡,享受子孫的祭祀,直到永遠。

  總的來說,這種觀點比較模糊,大而化之。從孔子開始就對死亡問題采取了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即“未知生,焉知死”,並且對鬼神—“敬而遠之”。中國人在上千年的時間裏,基本上采取了這樣的務實的態度,所謂“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唯物論者的死亡觀

  唯物論也有漫長的曆史。在20世紀,由于唯物論與科學技術的結合,製造了人類財富增長的奇迹,因此從意識形態上,唯物論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唯物論者認爲,生命並非是奇迹,而是物質進化的必然結果。人的生命本身是由可以解釋的物理現象和化學現象的集合,人的身體是有機物質的組合。而人的精神現象,是大腦物質運動的結果。

  同樣,當人死亡的時候,身體就像一部機器,由于長年損耗,無法繼續運轉,因而器官衰竭,心跳停止,導致大腦缺氧,腦細胞大量死亡,最終人體變成一堆由骨頭、肌肉、血液和毛發組成的廢物。這些廢物如同其他有機質一樣,會進入大自然的循環。而精神意識,則和身體一樣,徹底消失,永遠不會再來。因此,死亡就意味著永久結束。

  對于唯物論者來說,善終的主要含義,基本上集中在延長生命和消除痛苦這兩個點上。不可否認的是,在這兩點上,醫學的持續發展,確實立下了很大的功勞。人類的平均壽命持續增長,消除痛苦的藥物也陸續被發明出來。

  但是,唯物論觀點最大也是最致命的缺陷,在于它過于高估了人的理性。因爲那些凡是人的肉眼無法看見、儀器無法探測的世界,唯物論是完全不予承認的。它讓生命成爲一個斷層。在這種情況下,唯物論激發人的惡念,幾乎是必然的後果。

  同樣,在善終觀點上,唯物論也只能強調,盡可能減輕臨終者生理上的痛苦,引導臨終者接受“死是必然的,而死去萬事皆空”這樣一個悲慘而殘酷的事實,絲毫不顧忌這種引導給臨終者帶來的最深層的絕望感。

    佛法怎麼認識生命曆程

  佛陀開宗立教之初,初衷便是救拔衆生出離生死苦海。而佛陀本人,也正是通過對生老病死現象的深入細致觀察,由此開啓了大智慧之門。可以說,在所有的宗教裏,佛陀教育是最關注死亡現象的,也是最正視死亡現象的。

  不知道緣起,便不知佛法。需知緣起兩個字,乃是佛法最最根基的所在。而生命,作爲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之一,也必將遵循緣起律。

  什麼是緣起律?《雜阿含經》卷12說得很清楚: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佛經認爲,在我們這個世界,是不存在永遠不變的事物的。包括我們的生命、身體以及我們所見到、聽到、嗅到的一切事物,包括我們的親人、朋友、仇敵等等一切關系,都是因爲某種緣故而生,也必將因爲某個緣故而滅失。因此,死亡是一種最自然不過的現象,是構成生命的重要部分。

  萬事萬物都有緣起。生命的緣起就是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五蘊。其中色蘊是生命的身體構成,可分爲地、水、火、風四大種。受、想、行、識四蘊構建成爲衆生的精神活動。生命則在五蘊聚散離合中誕生或者消亡。

  然後,佛陀進一步解釋,生命又可以細微地分解爲十二個環節構成的循環,即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也是十分微妙複雜,充分解釋了衆生生老病死的詳細過程。並且斷言,十二因緣之首的無明,乃是流轉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

  衆生因爲無明,進而起惑造業,生命便會在叁界六道中輪回。衆生的一喜一怒,一舉一動,均是造業。業具有相當的力量,業力引發的因果關系必然層次清晰,如同鎖鏈,一環扣一環,所謂“因果決定不雜亂”。

    佛陀的死亡觀

  佛陀以十分冷峻的清醒,洞察並揭示了死亡的真相,就是:衆生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在死亡之中。死亡的跨度既可以是瞬間的,也可以是幾百年、上千年的。因爲一切色心有爲諸法,分分秒秒都在不斷生滅變化之中,在外相上顯現爲相似相續,非斷非常,無一刻停頓。並不是定要一期業盡、舍報壽終才名生死,是故佛法把這種生死稱爲刹那生死。現代醫學所謂細胞的新陳代謝就是如此。

  除了刹那生死之外,還有一期生死和長期生死。長期生死中包含了無數的一期生死,一期生死中又包含了無量的刹那生死。佛教認爲死亡現象充塞了生命旅程的每個角落,每個瞬間,只是我們因爲無明難以洞察而已。

  對于死亡過程,佛經也有詳盡的論述。佛教認爲“壽、暖、識”是維持生命的叁個互相依存的必要條件。壽爲生命存活期限,由先前所作業力決定。暖是生命熱量,表現爲體溫。識即識蘊。叁者解體,即爲死。佛教認爲死分爲漸、頓兩種。頓死者,是“意識、身根忽然總滅”,意識與生命活動在刹那間中斷;漸死是說死亡是漸變的一個過程。死亡發生時,先是“壽”斷,然後是“暖”和“識”漸漸消失。“暖”消失意味著四大構成要素的逐步分解,人體從局部到整體逐漸喪失生物活性,體溫逐漸降低,身體變得僵直。隨著六根的壞滅,意識也逐漸消失,最後身心離開的一刹那即爲“死有”階段,標志著生死的分界。

  最後的死亡時刻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爲佛教認爲臨終一念亦稱最後識,能決定人的未來去處。《大寶積經·菩薩見實會》說:“最後識爲主,彼業因緣故,以此二緣,生分之中識心初起,或生地獄,或生畜生……”

    佛陀指導我們的善終之路

  佛陀曾經專門就死亡方式的問題給予弟子教誨,將死亡方式詳細分類,這就是《十二品生死經》。對于當年追隨佛陀、成就正果的弟子們,都能得到極爲殊勝、圓滿的死亡方式。比如阿羅漢—“無余死”,斷煩惱,永脫輪回苦楚;比如須陀洹—“學度死”,不再墮惡道,往返天人七次,必定證得阿羅漢果。

  但對于沈淪在六道之中,被無明困擾的凡夫俗子,就有可能會遭遇各種不幸的死亡方式。比如悔死、橫死、縛著死、燒爛死、饑渴死等。這些死亡方式,都可以在臨床醫學上得到准確的驗證。

  爲了避免這些不幸,佛陀以無上的慈悲,開顯淨土法門,給我們提供了最穩妥的善終之路,那就是往生淨土。淨土世界是中國婦孺皆知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發大願經多劫累積功德而建成的國土,爲不可思議的奇妙樂土。淨土世界是生活富足、安甯、快樂的理想國。環境優美,人們沒有苦痛煩惱,享受所能想象到的所有清淨安樂,無不美滿。且衆生不再退轉輪回,成爲“候補佛”,往生淨土就意味著取得成佛的保證。

  因此對于佛子而言,能夠堅信淨土,臨終之時或許有些病痛的困擾,但心思甯靜,得到阿彌陀佛無上願力的加持,能夠將死亡之路走得十分坦蕩,十分欣悅,這是真正的善終。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的善終

  “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問題。”在話劇《哈姆雷特》裏的這句經典臺詞,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世人。怎麼認識人生價值的關鍵,就在于怎麼認識死亡。鈴木大拙就曾說過:“探究死的意義,其實就是探究生的意義。”

  如果你認爲生命只此一次,死亡之後,即歸于徹底的空虛,人即陷入既無快樂,也無痛苦的無限黑暗。那麼,你必然會貪戀生命,因爲過度地、無條件地貪戀生命,就必然會導致無視因果,縱情作樂甚至達到作惡的境地,所謂“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

  假如你認爲生命僅僅是被肉體束縛的神識,此生僅僅是漫長而近乎無限的輪回之路的一個階段,而此生的艱苦修行必然能夠讓你走進一個更加光明、更加完美、更加滿足的世界。那麼,你就會豁然開朗,進而認識到,死亡絕對不是一次對生命的沈重打擊,而恰恰是一次真正的、徹底的、完美的解放。

  所以,在《正法念處經》中,佛陀開示道:

  一切有情皆由貪瞋癡網之所系縛,流轉生死,是故應當厭離生死,勿生貪著。此生死者,甚爲苦惱,久受堅牢,痛苦難忍,老死憂悲,苦惱愁毒。一切有生,必當墮落,歸破壞門。于生死中,無有少常。

  經書指出,生命具有十分堅固的外殼,如同牢籠監獄,困頓其中,飽受老死憂悲的折磨。又如同由貪瞋癡構造的羅網,衆生如同不幸被困其中的飛鳥,在生死之間流轉不休。假如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夠如同死刑犯逃脫監獄,飛鳥掙脫牢籠,飛翔于涅寂靜的高空,自由自在。

  如果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能夠得到真正的善終,何來貪生怕死的憂懼之心呢?印光大師在勸人謀圖善終這件事上,強調了“不去計較”四個字,可謂入木叁分,透徹之極。我們之所以對生生死死,念念難忘,就是因爲心裏存了“計較”兩個字。

  在本文的最後,以重溫印光大師的開示,作爲我們生命即將沈淪于死亡黑暗之時的明燈:

  況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豈可今日要死,且不願死。既貪戀塵境,不能放下。便因貪成障,淨土之境不現,而隨業受生于善惡道中之境便現。境現,則隨業受生于善惡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畫餅。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任彼前業,不去妄生計校。倘信願真切,報終命盡,便即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矣。

  (完)

  

《善終是對生命的真正解放(吳瑾)》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