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慈悲 以戒爲師——對宗教迷信及現代佛教傳播的思考
《淨土》2012年第6期
作者:徐瑾
印祖曾說:“中國之人,多半屬亡八字,故致外國如是之強,中國如是之弱。”(《嘉言錄》【書一】九八)所謂“亡八字”,即“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人(印祖語)”。身而爲人,無論有否宗教信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應爲基本道德底線,而事實上,縱觀當今社會,“亡八字”之人確實很多,各種“不以爲恥,反以爲榮”的怪相比比皆是:宣揚同性戀合理的,借隱私曝光搏出位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乃至暴力色情等相關報道更是充斥報紙、網站等主流媒體,讓人目不暇接。當今社會正處于道德淪喪時期,挽救社會道德風氣刻不容緩。我輩學佛者應義不容辭地扛起重擔,善巧方便地傳播佛教因果四谛等教法,引導衆生從善如流。
然而,想要如理、便利地傳播佛教普世道德觀,並不是件簡單的事。現代人受唯物主義教育影響甚深,不信因果,物欲橫流、無法無天,常常自以爲是地把包括佛教在內的種種宗教與“迷信”等同,而一些已經開始信仰某種宗教的人,大部分因未建立正知正見,尚處于“盲從”也就是“迷信”階段。因此,欲做好佛教的傳播,首先要幫助世人弄清何謂宗教迷信。
人們有時候會覺得某個宗教主張“愛人如己”挺如理的,有時又會覺得某某宗教勸人“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也不錯,總結這些宗教之所以能得到普遍贊同,是因爲它們所共有的教義——“勸人向善”。當然,也有一些宗教被大衆批駁爲“不可信、不合理、不人道”等,爲什麼呢?一定是因爲這些宗教存有與人們基本道德觀相違背的理論或行爲。道德是人之所以成其爲人的根本,也是一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根本,當任何一種宗教信仰與道德原則相違背時,必然會遭到多數人的懷疑、不信和反對。“不可信、不合理”說明人們對這種宗教本身的懷疑與不信;“不人道”說明人們對這種宗教的教義是持抵觸和反對態度的。某些宗教傳道者爲了達到傳播信仰或其他目的,往往宣揚“好人升天”,即“信仰我的人(不一定是有道德的人)升天”;“壞人下地獄”,即“不信仰我的人(也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下地獄”。這就是將信仰完全淩駕于道德之上的“迷信”,也是我們判定某一宗教是邪教還是正知的重要依據。比如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要求信仰者的絕對服從,對“異端”(信仰其他宗教者)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甚至連婦女兒童也不放過,這就從根本上違背了道義基准,這樣的宗教毫無疑問是邪教,而教徒們因爲陷入到極度的宗教狂熱之中,完全喪失了人性底線,這就是絕對的迷信。還有的宗教,首條誡律就是“我只相信某某唯一的神”,僅憑這一點,就基本可以判定這個宗教屬于迷信範圍。
迷信不僅體現在宗教中,也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中,個人崇拜式的狂熱是其典型表現,任何不允許反思和懷疑的信仰都是迷信。而佛教是不反對任何懷疑、反思和辯論的,恰恰通過懷疑、反思、辯證能夠彰顯出佛教“智慧之學”的本質。佛法如海,無論是小蚊蟲還是大象都可飲足。就佛教教理來說,既有事說,也有理說,理事圓融無礙。這也正是佛法的殊勝之處。而世人常對佛教存有誤解,即使能夠正確認識佛教與迷信的根本區別,也會以爲信佛之人多“消極避世,不關心世事”。這樣的見地同樣不利于佛法的傳播與弘揚。
事實上,佛教講求厚德,慈悲,自度,度他,一個沒有陽光心態、自私自利的人,是不可能契入佛門的。印祖曾說:“欲爲真佛,須先從能爲真儒開始。若于正心誠意、克己複禮、主敬存誠、孝友悌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則根基不固,何以學佛?選忠臣于孝子之門,豈有行悖儒宗,而能擔荷如來家業,上續慧命,下化衆生乎?”(《嘉言錄》【書一】七叁)“欲學佛祖,先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戾,尚爲名教罪人,何能爲佛弟子?”(《嘉言錄》【書一】叁二)凡欲學佛法之人,必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佛弟子也。”由此可見,學佛之人必先具德行,然後才能證悟真知,上續慧命、下化衆生。
那麼,何謂“德行”?現在社會道德淪喪,道德相對主義很盛行,對于同一件事情(如同性戀),有的人認爲是不道德的,有的人(比如李銀河)認爲是道德的,所以,佛法不得不對“道德”這一人類原本與生俱有的本性賦予了理論標准的定義: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德行與信仰無關。佛教的道德戒律,從理上說就是《楞嚴經》所雲:“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叁決定義。所謂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從事上說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四種決定清淨明誨”,即“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這四大戒律不僅是佛教,更是所有宗教、所有人都應當遵守的道德法則。關于戒律的重要性《佛遺教經》說得很清楚:“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宗教信仰只要堅持“清淨慈悲”和“以戒爲師”,就可以消除宗教以及其他諸如“個人崇拜”、“拜金主義”等一切迷信,拯救淪喪的社會風氣。
佛教境界的道德可以分爲兩個層面,一是個人德行所能達到的最終層次——“清淨慈悲”;一是日常行爲中的自省自律——“以戒爲師”。由于現今社會形形色色的誘惑太多,而我輩慧根淺薄,定性太差,因此大多數人在沒有約束的限製下,很難達到“清淨慈悲”的道德最高境界,尤其是開篇所提到的種種扭曲亂象更是時刻沖擊著世人的價值取向。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戒爲師”,“時時勤拂拭”,令清淨本心“莫使惹塵埃”。從印祖對淨土法門的開示來看,道德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學佛者通過遵守基本的道德戒律和外在的道德約束,就可以達到內心的無染。“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只有超世俗的信仰才能提供堅守道德戒律的動力,才能成就我們學佛之人“弘揚佛法、力挽社會風氣”的號召力和感染力。淨土學說以感應爲本,一心念佛即是大持戒,一心不亂即是清淨慈悲。印祖雲:“淨土者,高超一切禅教律,統攝一切禅教律。”通過修持淨土、信願念佛,與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相感應,也不失爲我輩佛子自律律他、自度度他的一個捷徑。
總而言之,現代佛法的傳播只有堅持“叁世因果”、“衆生皆具慈悲”,將“以戒爲師”、“清淨慈悲”與人性本有的道德基准相結合,才能破除宗教迷信,使佛教深入人心,發揮佛法濟世度人的功能,幫助世人建立因果觀,提升社會道德文明水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