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住寺院度晚年(孫強)

  入住寺院度晚年

  《淨土》2012年第4期

  作者:孫強

  白發人送黑發人,世間最慘痛的遭遇莫過于此。而若黑發人是獨生子女,白發人的慘痛就更是無以複加了。當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當養老成爲逼近眼前的社會問題,失獨者的養老路更爲艱澀難行。有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有超過百萬個失獨家庭。步入老年的失獨者無處可去,他們中,有的躲進清淨的寺廟,像隱士一樣終日吃齋念佛,還有的,則是在網絡論壇、網絡聊天群中,相互傾訴,抱團取暖。但這些方式終究只是得到了表面上的暫時慰藉。

  老話說,積谷防饑,養兒防老。在現有的社會保障製度還有待完善,不能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時,數量龐大的失獨者人群,急迫而茫然地苦苦尋找著養老路。這似乎是一條沒有路的路。

  寺廟安養院——安詳的最後一站

  年逾七旬的何老太獨自坐在一把木椅上,幹枯的雙手搭在面前的輔助行走架上,神情落寞。

  她就這樣幾乎一動不動地坐了半個時辰,呆滯的眼神間或一輪,然後吃力地撐著行走架,緩緩站了起來,一步一挪地蹒跚著進到屋子裏去了,留下一個無力的背影。

  何老太是一名孤寡老人。這是她如今慣常的生活:吃不下多少飯,睡不了多長時間,大多數時候呆坐著,心中默念佛號。

  多年前,她尚未成年的獨子被病魔奪去生命,寡居多年的她最終進了養老院。

  這座位于京杭大運河西岸的養老院,由當地一座寺廟建起,平均年齡80多歲的百余名老年人在此安養,有的是鳏寡孤獨者,有的有兒有女,也在這裏度過余生。

  不久前,一組名爲《活著》的圖片在網絡上傳播甚廣,這座建在寺廟裏的安養院,一時間廣爲人知。

  有口熱飯有人照看,老人就很知足了

  大學生義工說,這些老人年紀大了,每到飯點,能吃上一口熱飯,一旦有個小病,身旁有人照看,老人們就很知足了。

  7月下旬,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辛豐鎮古大聖寺,華商報記者前往探訪這座獨特的安養院。

  古大聖寺在鄉村的一片民居邊上,周圍是有些荒蕪的田地,簡陋的“山門”不過是兩個鐵柵欄門。進了院子,第一眼看到的並非重重殿堂,而是一棟黃牆紅柱褐色琉璃瓦的叁層小樓,這便是安養院。正午時分,院子很清靜,有輕微的念佛聲傳來。見到有客人來訪,戴著眼鏡的護工小芳雙手合十施禮,說,老人們剛剛吃過齋飯,都去休息了。

  小芳是江蘇大學大叁的學生,暑期來安養院做義工。十幾個義工的職責是照顧老人們吃飯。每到飯點,廚師做好素齋,小芳等人就在擦拭幹淨的條桌上一一擺上碗筷,打飯,盛湯,等老人們靜靜吃了,再收碗,清理。

  小芳說,年紀大了,每到飯點,能吃上一口熱飯,有個小病,身旁有人照看,老人們就很知足了。

  目前安養院有170余位老人常住,大多來自周邊地區,也有從其他地方慕名而來的。穿過一樓的側門走向後院,緊鄰大雄寶殿左側還有幾棟樓房,從窗外望去,只見每間屋子裏都擺著兩叁張小床,有老人在午休。年輕的隆禅法師婉拒了記者的采訪,只說前不久出現在網絡圖片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安養院裏住了多年的兩對失獨者老龐夫婦和老劉夫婦,時隔多年本已相對平靜,卻因接受采訪又一次被勾起傷痛往事,如今“雙雙臥病在床”。

  一位出家人的宏願

  百萬富翁陳德順趕回家中,見到的只是母親的骨灰。他放棄家庭財産,回歸佛門,發願建起供養老年居士的安養院。接到寺廟裏安養的第一位老人,是南京大屠殺的一名幸存者。隆禅口中的師父,是古大聖寺住持昌法法師。

  55歲的昌法俗名陳德順,幼年喪父,因家中貧困,全家人都寄居在廟裏,從此種下佛根。十幾歲時,陳德順去普陀山出家。沒幾年,在家服侍母親的哥哥在一次翻船事故中遇難,母親遭受打擊,精神恍惚。無奈之下,已出家多年的昌法只得依照佛律僧戒還俗,後來又在家中辦廠,漸漸積聚起百萬資産。正在母親衣食無憂之際,1995年8月的一天,陳德順出差洽談生意,83歲的老母親突發疾病去世。“那個時候通訊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等找到我時,已經過去幾天了。媽媽去世那天是農曆七月初二,正是最熱的時候……”

  跪在母親遺像前,陳德順心中發願:將善待天下老人!料理完母親後事,陳德順放棄財産,重新回歸佛門。1998年,昌法到古大聖寺擔任監院。

  鎮江古大聖寺始建于1500年前的南朝時期,屢有興廢。昌法初來時,到處是陋室空堂,一邊重建殿堂,一邊開始著手兌現諾言。但創辦具有宗教性質的慈善機構安養院,國內無先例,也與政府民政部門開辦的社會福利養老院不盡相同,申辦手續困難重重。有一年,外出跑手續,昌法遭遇車禍,同車人1死4傷,昌法雖說保住了性命,但右腿肌肉萎縮,至今留有13根鋼釘,走路一高一低。2000年春節前,昌法到南京去看望一位老居士,推門進屋,卻見室內汙濁不堪,85歲的傅永慶老太太獨居,其情可憐。

  再一探問,傅永慶老人竟然是南京大屠殺的幸存者。原本照顧傅永慶的街坊鄰裏,逐漸因城市改造拆遷各奔東西,留下吃齋念佛的老太太孤苦伶仃。

  除夕那天,傅老太太被昌法接到了古大聖寺,成爲安養院接待的第一位老人。

  趙樸老的未竟事業在這裏實現

  也就在這一年5月,古大聖寺正式創辦起全國佛教界首家老年居士安養院。消息一經傳開,引起周邊地區南京、揚州、常州、無錫、上海等地的衆多老年居士的反響,尤其是一些空巢老人,紛紛要求住到廟裏。

  這是耐人尋味的事情:一般情況下,老人入住養老院必須由子女簽字,如無子女,需要單位擔保。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因此想住都住不進去。

  雖然古大聖寺安養院“安養守則”中也有“家人眷屬同意”的規定,但如果是失獨者或孤寡老人,並不會將其拒之門外。昌法法師告訴記者,至今,古大聖寺已累計收養近500名鳏寡老人,或有子女但獨居的老人,還有千余名老年人,也已與安養院簽訂了安養協議,准備入住。

  只是,安養院一時還沒有那麼大的接待能力。昌法說,2002年年底,投資近70萬元的第一棟安養樓建成,其後4年,又建成3棟,總計70多個房間,有浴室、食堂、鍋爐房和醫務室,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而古大聖寺的殿堂還未修繕完畢,後牆邊上,還有一大片長滿荒草的空地,一些建築材料零亂地堆放著,看來是要繼續蓋廟。廟都還沒蓋完,緊鄰殿堂的安養樓卻一棟棟竣工接來老人入住。昌法師呵呵笑著,說,這也是沒法子的事情,第一位要做的,是把錢花到安養老人的衣食起居上,“佛祖不會怪罪的”。

  對于孤寡老人,安養院分文不收,衣食住行全由安養院承擔。有退休金的老人,實行“半公益”,“一人一天10塊,一個月300元”。這點錢用來吃飯,還有水、電以及一般的藥費肯定不夠,昌法坦承“寺裏一年要“倒貼”20萬元”。這筆錢就全靠化緣了。有時,眼看沒了米面,寺裏就給某些有錢的居士打電話“倒倒苦水”,然後,那些居士就在某個糧店買好了米面,再通知寺裏去取。

  安養院也不只是讓老人吃飽穿暖,還注重他們的心理健康,以念經說法尋求解脫世俗困苦。安養院現有的170多位老人,平均年齡82歲,其中90歲以上的30多人,最年長者98歲。

  首位入住安養院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傅永慶老人于2004年6月往生。截至目前,130多名老人在安養院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站。安養院專門設立了往生紀念室,供奉已故者的遺像。

  2006年春,昌法師前往北京,看望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的遺孀陳邦織女士,昌法師報告了安養院的有關情況。陳邦織感慨,老伴未竟的事業,在鎮江一個小廟完成了。原來趙樸初生前曾設想興建一所老年居士安養院,收養孤寡老人,可惜沒能實現。

  如今,南京、蘇州等地一些寺院也建起了安養院。佛教提倡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在建立安養院等公益慈善事業中得以實踐。古大聖寺安養院一層的樓門玻璃上貼著一副四字聯語:愛灑人間,慈遍天下,橫批是知恩報恩。昌法師說,慈悲爲懷,關愛弱者,這本是佛教的教義,其實我們只是做了一點小事情。

  (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