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民擁戴的場面,一個沒有聞思修功德的凡夫,到了這樣的位置,都會禁不住産生飄飄然的感覺,産生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我慢。但是,這又恰恰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位置,原因就是因爲他沒有了依怙。
這裏“依怙”的意思,可以理解爲世間的老師、權威,也可以理解爲出世間的阿阇黎、善知識,以及佛法僧叁寶。有了依怙,有了約束的人,他說話、做事就會有分寸,不會放縱自己的煩惱和習氣,這樣的人,是踏踏實實的人,是對後世有把握的人,也是開心的人。就像中國曆史上,賢明的皇帝,都有自己依止的國師,他們聽從國師的教導,就能把國家治理得更好,也爲自己的後世積累了善業。
不但是國王,對于任何一個凡夫而言,沒有依怙,就意味著沒有受到約束,而沒有了約束的人,就難以控製心中的貪嗔癡煩惱,就會放縱不良的習氣。這樣的人,就會做出很多無法無天的事情,造下很多惡業了。因此他會生活在對未來沒有把握、沒有信心的焦慮之中。
所以大家平時不能有傲慢。現代的人,容易産生出以自我爲中心的不好習氣。自我中心就是不受約束,心裏完全放縱我執、滋養我慢。甚至對父母親、對老年人、對上師,不僅僅是在行爲上,在內心中也一點恭敬心都沒有。在以自我爲中心的人看來,周圍就沒有功德比自己大,或者能力比自己強,或者智慧比自己高,或者聞思比自己深的人。這樣的人,有時候即使表面上非常謙虛,但是心裏是目空一切的,是沒有約束的,這樣他說的話,做的事也會一意孤行,而不想受到別人的任何約束。比如二叁十歲的年輕人,對于上師、管家、法師、僧衆等所說的話,表面上接受了,但是心裏其實還有另外一套。有的人多了些世間的小聰明,和世間的小福報,或者多學了一點經論,多背了幾個經論的教證,就傲慢得不得了,這都是凡夫因傲慢而産生的問題。這種我慢一旦堅固起來,就很危險了,已經變得和這裏所說的國王一樣的愚蠢了。這個時代學佛的人,都要這樣來反思一下,檢查自己心裏有沒有這樣的執著和煩惱。
那麼發現了我慢後,應該如何來進行對治呢?這裏學到的對治方法,就是要在心裏增加約束。首先你可以想一想我們的歸依處諸佛菩薩們,想一想曆代的祖師大德們,和這些出世間的聖者一對比,就可以知道自己僅僅是一個井底之蛙,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還很多,執著和障礙還很重,修行還很差。在這樣的情況下,還生起傲慢,那正好說明了自己不但不優秀,反而還很愚蠢,這是一件很讓人慚愧、羞恥的事情,這樣就在心裏有了約束。其次,在做具體事情的時候,要有發心和因果觀念的約束,也就是,要考慮到這樣做是否符合出離心、慈悲心的原則,是否是一種善業,以及有什麼樣的暫時和究竟的利益。佛菩薩們,在世俗行爲中是最注重發心,最注重因果的,因此應該放下愚蠢的自我中心,向佛菩薩們看齊。
設問:國王的名聲與他采取的手段有很大關系,曆史上那些手段溫和的國王,都已經被人遺忘了,而那些手段殘忍的國王,直到現在都還很出名,所以國王爲了名聲,應該施行暴政吧?
答:
國王命終後,名稱無少德,
無德與屠狗,何無大名稱。
頌文直解
國王在命終之後,他的名聲不會對他有任何功德利益。而且沒有功德利益的惡名,對于國王和那些殺狗的屠夫來說,都非常大,怎麼會沒有呢?因此,不應該爲了名聲,而去造下非福之業。
釋義
世間人很貪圖名聲,但是名聲對于後世的安樂能有利益嗎,實際上一丁點的利益也沒有。並且,國王施行暴政後,所獲得的將是很大的惡名,這個惡名越大,他在後世將遭受的苦難就越多。這就像一個殺狗的屠夫,他在周圍一帶也會非常有名,大家要殺狗的時候都知道去找他,但是這種名聲對他有好處嗎?一點也沒有,他的名聲越響,說明他造的殺生的業就越多,後世的痛苦就越大。
那麼有人想,惡名帶來的是後世的痛苦,那麼美名應該能帶來安樂吧?要知道名聲無論是好是壞,都是虛的,不能給後世帶來安樂和痛苦,只有自己造下的身口意業,才是後世痛苦和安樂的來源。
有的人很注重名聲,生怕被別人議論和誹謗。其實作爲一個真正修行的人,更應該重視的,是自己的發心和所作的行爲。因爲發心決定了行爲的善惡,行爲決定了後世的苦樂果報。而好的名聲,僅是今世表面上的一個福報而已,而且不注意的話,會徹底障礙修出世間的解脫道。而且福報不大,還沒有成熟的人,利用媒體等一下子出名聲的話,會徹底毀壞自己的福報。尤其是初學者,不要想著一下子去出很大的名聲,否則會很糟糕。如果一個人注重自己的發心和行爲,修行與心相續慢慢成熟,對佛法和衆生作出了貢獻,那麼好的名聲自然就會到來。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位富人的女兒去世後,葬禮非常隆重。另一位女孩看到後,極其羨慕,爲了也能獲得這樣的禮遇,于是她用繩子上吊自殺了。大家都知道,死後的葬禮再隆重,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但是這個女孩卻爲此而不惜自殺,可見這是極其愚蠢的事。後世的名聲就像這死後的葬禮,對自己一點利益都沒有,但是國王不惜爲此而去製造惡業,這也是極其愚蠢的行爲。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