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殺牛設宴的人。同樣,國王爲了國家的需要,造下了很多惡業,民衆從中得到了稍許的利益,但是這個惡業,需要國王自身來償還。
月稱菩薩還講了這樣一個公案。獵人的兒子害怕造下惡業,因此不去殺生。他的家裏人來勸他,說這個殺生的惡業家裏人會平均分攤的。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說:“我現在頭痛得很,大家幫我平攤了吧。”他們回答說:“頭痛怎麼平攤得了呢?”于是他反問說:“那麼大家又怎麼來平攤叁惡趣裏的痛苦呢?”
這以上學完了本品的“略明自性”與“廣明其理”,下面來學最後一部分“障治攝義”。
丁叁、障治攝義
這裏“障”就是我慢,“治”是對我慢的對治。
自在所起慢,當觀他有勢,
若等若增勝,善士心不起。
頌文直解
因權勢自在生起了我慢,就應當去觀察權勢與自己相同,以及超過自己的人,以此來進行對治。這樣,善士的心中,就不會再存在以權勢自在而生起的我慢。
釋義
這裏的障,就是因自在擁有權勢、財富等,而生起的我慢。這裏的對治,就是去和那些權勢、財富與自己相等或超勝的人相比較,以此來消除我慢。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個婆羅門的妻子,自恃長得漂亮,以此抱怨婆羅門沒有給她買珠寶和得體的衣服。婆羅門于是帶了妻子去到王宮,見到那些比她漂亮得多的侍女,以及更加漂亮的皇後,這時婆羅門妻子的我慢心就消失了。同樣,當國王看到其他更有權勢的國王,那麼他不可一世的我慢心也就會消失了。
對于“當觀他有勢”,除了上面說的去觀察功德相等或更高的人,來消除自己的優越感之外,還可以從自己所輕慢的那個人身上,尋找超越自己的優點。任何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學習的優點。對于傲慢的人來說,他很少能看到其他人身上的優點,但是知慚有愧、謙遜低調的人,卻能夠在任何人身上都發現很多很多的優點。
比如說,城市裏的清潔工人,做的是又髒又累的工作,吃的往往都是自己帶的鹹菜加饅頭。當一位白領走過清潔工人身邊,看到他們吃得如此簡單的時候,心裏可能會産生優越感,覺得與這位清潔工人相比,自己在能力、職位、收入、眼界等等各個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對這位清潔工人産生了傲慢心。那麼如何來對治這種傲慢心呢?一方面這位白領可以想想同事或朋友中比自己能力還強、職位還高、收入還多、眼界還開闊的人,和他們詳細比較一下,就知道比自己優秀的人還有很多,自己的慢心馬上就能夠消除了。
另外,如果對這位清潔工人進行一番觀察,就會改變自己對他的態度。首先他沒有抱怨工資低、工作任務重,這說明他很勤勉、能吃苦。如果去了解一下這些清潔工人的背景,他們基本都是從農村裏出來的打工者,因爲知識、能力、年齡等的局限,所以在城裏只能住最差的房,吃最差的食物,做最累的活。但是他們用這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要贍養家裏年邁的父母,以及供孩子讀書。因此他們對父母的孝敬,對子女的慈愛,對家庭的責任感,是非常讓人敬佩的。這是他們的優點,當發現他們這些優點後,就會覺得他們很悅意可愛,即使自己其他方面比這些清潔工人要強,也不會對他們生起傲慢了。
又比如,一位居士非常精進,每天早上五點就起來做功課,當他看到周圍其他居士起床都比較晚的時候,心裏就生起了傲慢。那麼這種傲慢,一方面可以和寺院裏的出家僧人相比,漢地的出家僧人,一般在淩晨叁四點鍾,就起床上殿了,因此自己五點起來,也不算早。另一方面,可以發現 周圍居士們身上的優點。比如盡管他們早上可能起來得晚,但是在信心、慈悲心、人品、爲人處世、聞慧、思慧、修慧等等方面,各人有各人的專長,仔細觀察的話,都有值得自己學習、模仿的地方。
還有,如果一位出家人持戒精嚴,而且博學多聞,具有良好的辯才等等,這些都是功德,在弘法利生的時候都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但是即使是通達了叁藏十二部的人,也沒有生起傲慢的一點點理由。如果因爲學佛的功德而生起了我慢,造下了惡業,那麼這個人實在太沒有福報了,這就像有人發了一筆財後,用這筆財富去買毒品來吸一樣。
這一品是以國王爲例來進行引導的,但是這個我慢,不僅僅國王才會産生。我慢是根本煩惱,所以只要是凡夫,都會有我慢。凡夫心中一直執著一個虛妄的我,這本來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以此而産生的我慢,則是更大的一個錯誤。有我慢的人,對叁寶的信心也不會真正生起,更不會想到要去對治我執,所以是屬于連佛也度化不了的人。
在運用“當觀他有勢”的時候,除了觀察世間上有勢的人外,作爲佛弟子,還應該觀察勢力遠遠大于自己的出世間聖者,即聲聞、緣覺、菩薩、佛陀、上師等一切五道十地的功德。這些聖者的功德,是清淨的、宏大的,凡夫在自己眼裏即使已經很了不起的功德,如果拿去和他們相比,也是又不清淨,又很渺小的,是根本拿不出手的。
在此之外,大家還可以結合前叁品的修行教言進行對治。比如,從無常的角度,知道自己受死主的控製,明白“爲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爲死,非是爲存活”的處境,那麼在如此巨大的恐懼面前,就不會爲自己那些根本無法與死主對抗的微小功德去傲慢了。或者,從苦的角度,明白“人苦從身生,安樂由他起,身是衆苦器,汝何重此身”,知道在有漏業報身沒有脫離之前,感受到的都將是苦,而沒有真正的樂,自己的那些功德,在自己沒有出離輪回前,也無非是苦因和苦果而已。或者,從不淨的角度,明白“雖經久受用,境無窮盡際,如惡醫治病,汝身勞無果”,知道這些功德,並不應成爲世間凡夫耽著的對象。在這樣的正見攝持下,即便自己功德再大,也不會生起我慢了。
因此,想要饒益衆生的人,應該斷除我慢,保持低調,對一切衆生,都要像對上師和君主一樣恭敬,而不應該輕視。按這樣實行,將成爲一切都圓滿的法器,從而進入讓衆生歡喜、滿足、得度的正道當中。所以這第四品對于初學者的修行,也是非常殊勝的教授。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