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九)▪P2

  ..續本文上一頁爲敵人。佛子諸菩薩也應當如是精進隨學。

  釋義

  一個被鬼附體的人,他的神智是不清醒的。當醫生在給他治病的時候,他會反過來對醫生發怒和咒罵。但是醫生因爲知道病人其實是無辜的,使病人不正常的是附體的鬼,所以醫生不會對病人的這些無禮舉動生氣,而會盡力去對治那個鬼。與此相同的是,調伏有情很有善巧的佛世尊及菩薩們,他們知道衆生之所以會變得那麼野蠻、惡劣,並不是他們就有那麼壞,而是因爲他們被客塵的煩惱控製了。因爲佛菩薩的境界很高,在他們的智慧眼中,每個衆生都具足佛性如來藏,將來都可以被度化成佛。從實相來講,佛和衆生沒有絲毫的差別,都本來是佛;從現相來講,菩薩依靠這些衆生而發起菩提心,行持六度萬行,自己才修行成佛,而且這些衆生都是未來佛。衆生的這些煩惱,就像病人身上附著的鬼一樣,所以佛菩薩們知道造成過失的因是煩惱,而不是與煩惱相連的衆生。世間的這些衆生,他們本身也是這些煩惱的受害者,都很可憐。因此佛菩薩們要對治的,就是衆生的煩惱,對于衆生,則根本不會去嗔恨,而是滿懷慈悲,不忍去傷害他人的意樂,而去做相應的饒益。在弟子産生了真實的信心之後,再繼續布施與他善緣相應的教授。

  《四百論廣釋》中說,就像百獸之王的獅子會去撕咬人,而不是去撕咬武器那樣,菩薩要降服的也是煩惱,而不是人。菩薩非常明白使衆生變得惡劣的原因,就是衆生相續中的煩惱,並且菩薩的動機是利益衆生,所以菩薩會更加勇猛,披上忍辱、精進的铠甲,去消除衆生的煩惱,而根本不會作出傷害衆生的事情。

  大家要好好思維這樣殊勝的教言。人與人在一起的時候,容易産生矛盾,這時一般的人都會怪別人怎麼怎麼不好。學了這個偈頌後,就不能再去怪某某人怎麼不好,因爲這根本就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大家應該做的,是進一步去分析,是某某人的哪一個煩惱,導致他做了你認爲不好的事情。

  另外,對自己的煩惱還沒有好好對治的初學者來說,當與人産生矛盾時,首先要去觀察的不是別人的煩惱,而是自己的煩惱。即觀察是自己的哪一個煩惱,導致與別人産生了矛盾,然後先把自己的這種煩惱對治掉,這樣才有資格去觀察別人的煩惱。其次觀察別人煩惱的目的,也不是去指責別人。指責別人,一方面助長了自己的貪、嗔和我慢等煩惱習氣,另一方面來說,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不可能解決問題。所以觀察到別人的煩惱後,要把別人與煩惱分開來,要繼續像菩薩那樣對別人保持歡喜心,並且知道了這種煩惱的害處後,要首先發誓自己不要去生起這樣的煩惱,否則也會做出像別人那樣的事情來。如果在他人能夠接受的前提下,用不傷害他人的自尊心的方式,或者直接,或者委婉地給別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如果人家還不接受,也不能著急,不能生氣,不能說“那我就不管了”、“隨你去吧”等等不悅意的話,要知道這是自己的智慧低、觀察力弱、能力弱,還幫助不到別人,所以更應該提高自己的修行。

  庚二、引彼入道之理

  

隨彼何所喜,先應觀彼法,

  

倘若已失壞,都非正法器。

  頌文直解

  引衆生入道的道理,就是對于所化的弟子,傳授給他們歡喜的法。比如弟子欲求善趣,則演說戒律,應該這樣首先觀察弟子適合的法。否則的話,如果弟子的心相續已經失壞,則無論如何,都不會是聖法之器。

  釋義

  說法要相應弟子的根器。如果對吝啬者說布施,對嗔恨者說安忍,以及對破戒者說戒律的話,這些人就不會歡喜聽。而對于欲求財富者講布施,對欲求生善趣者講戒律,對欲求妙色者講安忍,他們就會歡歡喜喜地接受。所以應當觀察所化者到底喜歡聽、適合聽哪一種類型的法,然後有針對性地傳授,等之後他們成爲了法器的時候,就可以宣說甚深之法了。如果首先因爲弟子與所說的法不相應而不歡喜的話,那麼弟子的心相續就會失壞,這樣就很難成爲深法之器了。

  月稱菩薩還舉了這樣一個公案,有一個商人的女兒,丈夫去世後,因爲非常貪戀她的丈夫,精神失常了。她把丈夫的屍體背在身上,就像丈夫還沒有死一樣,直到變成了骨架還一直背著。爲了治愈她的病,一位一直在行持菩薩道,名叫美發的醫生,也找了一具女人的屍體背在身上,說這是自己的妻子,這引起了瘋女的注意,這樣背了六個月,取得了瘋女的信任後,一日趁瘋女睡覺,醫生將兩具骷髅綁在一起,放入河中漂走了,然後叫醒瘋女,裝出很氣憤的樣子說,你的丈夫把我的妻子騙走了,要瘋女賠他的妻子,並佯裝要拿石頭砸死她。瘋女又是傷心,又非常惶恐,戰戰兢兢地請求醫生的原諒,醫生看時機已到,就說如果能聽自己的話,就不找她報仇。這樣瘋女對醫生産生了信心。這時醫生給瘋女開導了放下貪執、接受無常的教言,瘋女也在此時幡然醒悟,恢複了理智。

  這個公案,在全知麥彭仁波切編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中也有記載。對于這樣一個精神失常的女人,一般人如果在街上遇到了,看到她背著一具屍體,會嫌棄她,甚至會打她、罵她。而那位良醫,知道她是精神失常導致的,就對她産生出深深的悲愍。如果醫生一開始就去給她開導無常的教言,那這個瘋女因爲聽不懂,而不會對醫生産生信任。醫生根據她的病情,也去背了一具屍體,用這種獨特的方法引起了病人的注意,並且逐漸讓她産生了信任,最後再創造機緣,使瘋女恢複了理智。這位良醫,就是導師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時的前世,佛就是經過無數次這樣的修持而成就的,我們作爲佛的弟子,也應該學習這種慈悲。

  那麼菩薩在如是爲衆生作利益時,衆生即使被製止了一百次,但他還是繼續做不合理事,對于這些人,菩薩就尤其應當對其悲愍。下面聖天菩薩講解菩薩應該這樣做的原因。

  庚叁、正說成辦利他之善巧

  

如母于病兒,特別覺痛愛,

  

如是諸菩薩,特意愍惡者。

  難詞釋義

  痛愛:悲痛憐愛的意思。

  頌文直解

  譬如母親對于生了病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更加悲痛憐愛,與此相同,諸菩薩對于非聖者,尤其是惡業深重的衆生,會施加更多的慈愛。

  釋義

  母親對于子女的愛雖然相同,但是對于生了重病的孩子,特別疼愛,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照顧。同樣,具有悲愍心的菩薩,雖然對一切衆生一視同仁,平等地給予慈悲,但是對特別具有罪惡的人,則更有悲愍。因爲這些衆生犯了嚴重的煩惱病,他們的相續被擾亂了,而去作了非法之事,造了嚴重的惡業。菩薩觀察到了這些衆生今世的痛苦,尤其還觀察到了來世更猛烈的叁惡趣苦,因此菩薩的悲心就更加強烈,就像地藏菩薩發下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所以會積極地去救度,而不會視而不見,更不會舍棄不管,所以即使這樣惡劣的衆生一而再、再而叁地犯錯,菩薩依然會盡可能地尋找機會,來幫助他們自省和覺悟。

  這就像燒火的時候,堆的木材越多,火就越大。同樣,菩薩緣他人的苦越多,産生的悲心就越深厚。

  現在很多學佛人,對他人的錯誤,如果知道是煩惱深重導致的,能夠理解和原諒的話,應該說已經做得不錯了,但是作爲大乘弟子,這還不夠,應該在理解和原諒的基礎上,還要增上對他人的慈悲之心,不離不棄。這一點對于沒有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現在也不一定馬上能學到手,但是至少大家知道了大乘佛法這樣的一個標准,並且在以後用這個標准要求自己,來增上自己的修行。

  

或作彼弟子,或作彼師長,

  

以種種方便,令有情通達。

  頌文直解

  如是善巧的根本,即是以大悲心,與諸所化的種姓、根機、意樂相應的方式,進行教化。對于傲慢的人,爲了調伏他們,菩薩會作他們的弟子;同樣,對于相續清淨的所化,則會作他們的師長等,以這種種的方便,令未知實相的有情,通達諸法實相。

  釋義

  菩薩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就是以大悲心,對各種不同種姓、根機、意樂的衆生,做與他們相應的饒益。那麼有些貢高我慢的人,對于真正有功德的人,不作恭敬承事,爲了調伏這樣的一些人,菩薩就以作他們的弟子的方式,進行饒益。而如果弟子的相續清淨,知慚有愧,那麼菩薩作爲師長就會直接教授給他們相應的法,調伏他們的煩惱,直至通達諸法的實相。

  這就像在一個城市中,不同的人做著不同的工作,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樣城市才會健康運轉。同樣地,對于不同的衆生來說,也需要契合衆生的根機和意樂,用不同的身份去度化,這樣才會有可能度化各式各樣的衆生。

  《四百論廣釋》中說:一位良醫,會開出不同的藥方,運用各種不同的藥材,來救治病人。同樣,菩薩也會相應衆生的根機,而采用不同的方便來饒益衆生。

  因爲菩薩利益衆生的心很純淨,那麼他的悲心會更加堅固,這樣他度化衆生的力量會更加增強,這樣就不會有他度化不了的衆生。下面聖天菩薩就來講解菩薩這樣的功德。

  

如善巧良醫,少有不治症,

  

獲巧力菩薩,非所化甚少。

  頌文直解

  猶如很善巧的良醫,很少有因爲醫術不高而治療不了的病。同樣地,菩薩獲得了善巧力後,不能度化的衆生也就極爲稀少了。

  釋義

  菩薩善巧的力量,主要來自于菩薩了知有情根機的勝劣,並且運用四攝法度化衆生,這樣菩薩調伏有情的力量就非常強大,非所化之根機也就極爲稀少。

  四攝法即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一、布施攝,即是衆生需要財物,則施以財物;衆生需要佛法,則施以佛法;衆生需要無畏,就施以無畏,這樣就能使衆生生起親近心和信心,而使衆生歸附而修持佛法。二、愛語攝,即是隨衆生的根性而善言慰喻,使他們生起親近心和信心,從而使衆生歸附而修持佛法。叁、利行攝,即用身口意的善行利益衆生,使衆生歸附而修持佛法。四、同事攝,即隨衆生根性,而與其共事,使他們共同獲得利益,由此而使他們歸附而修持佛法。

  《四百論廣釋》中說:龍樹菩薩住世時,國王的兒子貪戀一個女人,而生了嚴重的相思病,其他的醫生怎麼醫治都不見好轉。龍樹菩薩知道王子這個病的前因後果,所以運用方便,使王子的貪欲煩惱寂滅下來,健康得到了恢複。所以菩薩因爲了知並相應了衆生的根機意樂,用四攝等方便進行饒益,所以能解決衆生各種各樣的無明煩惱,這樣就幾乎不會有菩薩度化不了的衆生。

  

《中觀四百論講記(二十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