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二)▪P2

  ..續本文上一頁根本沒有想到自己這樣做的種種後果,沒有想到生起貪心和嗔心,就像是拿刀在砍自己一樣,最大的受害者正是自己。所以真正明白因果道理的人,都會知道貪嗔煩惱是自己真正的怨敵,而且是攜帶著武器的凶狠的怨敵,因此一位好的修行者,是不會容忍自己生起煩惱的。

  

  《中觀四百論廣釋》中講了這樣一個公案。一個窮人對王後生起了貪心,但是因爲王宮裏防衛森嚴,他根本無法接近王後。他的貪心得不到滿足,因此特別痛苦。由此他還對國王生起了嗔恨,但是自己的力量微薄,根本無法與國王抗爭,所以郁悶于心。他心中的貪嗔,又增上了他的愚癡,沖昏了他的頭腦,使他無法恢複理智,于是這樣的痛苦就持續不斷地折磨著他。

  

  那麼貪嗔癡煩惱應該同時斷除還是分頭斷除呢?這要看這叁種煩惱是同時還是分別生起的。因此聖天菩薩繼續引導說:

  

如現見痰病、膽病不俱起,

  

如是現見嗔,與貪不俱起。

  

  頌文直解

  

  如同現見到水大種的痰病和火大種的膽病不可能同時生起一樣,如是也可以現見到嗔心與貪心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時生起。

  

  釋義

  

  相違的事物是不可能同時並存的。貪的作用是攝集,嗔的作用是排斥,這兩個相違的心所,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時生起。但是癡心與貪嗔二者卻是相應的,能助長貪嗔,所以能與貪嗔同時生起。

  

  這樣就明白了所斷的貪嗔癡煩惱之相。接下來,聖天菩薩就教導大家與貪嗔癡煩惱對應的對治方法。

  

  戊二、明障治對應之差別

  

役貪如奴仆,不愛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愛敬治彼故。

  

  難詞釋義

  

  貪:是貪者,這裏指具貪心的弟子。

  

  嗔:是嗔者,這裏指具嗔心的弟子。

  

  不愛:即不敬。

  

  頌文直解

  

  一位了知貪嗔煩惱特征的阿阇黎,他在調伏弟子時,會把具有貪心的弟子像奴仆一樣役使,因爲不敬、嚴厲是對治貪心的良藥。對于嗔心重的弟子,他會當作主人一樣去承事,因爲愛敬是對治嗔心的良藥。對于愚癡者,則愛敬與不愛敬都要用到。

  

  釋義

  

  傳授佛法的阿阇黎,尤其是大乘的阿阇黎,對弟子特別慈悲,上一品中也說:“師長欲利他,應承事弟子,因彼不知利,故名爲弟子。如鬼執雖嗔,醫者不生惱,能仁觀煩惱,非惑系衆生。”在阿阇黎的眼中,弟子就是被煩惱魔困住了的可憐病人。就像醫生針對不同的病,會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一樣,阿阇黎對于不同煩惱的弟子,也會采取相應不同的調伏方便。

  

  弟子如果貪心重,阿阇黎就會嚴格管束,並且不斷地差使弟子,使他的身口意忙于做聽聞、披讀、諷誦等的十法行,這樣弟子忙于學法,貪欲就沒有機會生起,並且在學法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煩惱的過患,和對治煩惱的方法。

  

  嗔心重的弟子,稍微不順心就要發脾氣,造下深重的惡業。對于他們,阿阇黎反而會客客氣氣,和言悅語,並且會經常給他們好的飲食和衣服,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這在別人看起來,阿阇黎對待弟子的態度,就好像是一位奴仆在對待主人的態度一樣。那麼弟子會受到師父言傳身教的影響,逐漸學到了師父心相續中的調柔,從而自覺地對治掉自己的嗔心。

  

  對于愚癡心重的人,則要根據情況,看他的愚癡是與貪相應的,還是與嗔相應的,然後分別用相應的愛敬與不愛敬的方式進行調伏。

  

  這樣弟子在阿阇黎的呵護下,就會平穩、順利地進步,沒多長時間,煩惱就會減輕,成爲合格的弟子。

  

  另外,也要知道一天中煩惱生起的時間次第,從而進行相應的對治。

  

初時愚癡生,中間起嗔恚,

  

末後生貪欲,每日叁時起。

  

  難詞釋義

  

  初時:指早上。

  

  中間:指日間。

  

  末後:指晚上。

  

  頌文直解

  

  在早上,受前一晚上昏睡的影響,第二天起床時神志昏沈,睡眼惺忪,因此愚癡生起的比較多;到了中午和下午,因爲工作勞累,以及饑餓,就會多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吃了晚飯後,已經從疲勞中恢複,因此貪欲就會生起。一天之中,根據身體的虛弱狀況,不同煩惱也會依次地生起。這樣了知之後,對煩惱就應進行相應的對治。

  

  釋義

  

  在十二緣起支中可以知道,凡夫心上的煩惱,是緣于身上的苦樂感受而生起的。從樂受生愛,從苦受生嗔。那麼在一天之中,身體一般也會經過早上的無記,到中午、下午的疲憊,到晚上的舒服的變化。因此人的心裏,也依次會表現出愚癡、嗔恚、貪欲這叁個煩惱。

  知道了一天中煩惱生起的這個規律,就像提前得到了敵人要進攻的情報,修行人就要提前防範,早上就多觀察當下的身心現象,這樣就不會發呆,中午就多觀嗔恚的過患,這樣就不會生起嗔恚,到了晚上,就多觀察貪欲的過患,這樣就不會生起貪欲。一個修行人,在一天之中,就要針對這樣不同的情況,分別對煩惱進行對治,讓心不放逸,一直保持在正知正念之中。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