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暇滿人身就很困難了。也就是說,因爲人類多數行持不善業,因此大多數的異生,將必定墮于惡趣。這樣連獲得善趣的所依身也很難的話,又怎麼談得上解脫輪回呢?
釋義
人類以無明障蔽,煩惱叢生,而且容易受惡知識的蒙騙,受到錯誤思想的影響,因此行持的多數都是不善業。大家想一想,自己每天所造的業中,善、惡、無記各占多少比重?就會發現聖天菩薩這裏所說的一點不差。《地藏經》中就說:“南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而善業微少,惡業衆多,就會導致後世墮入惡趣,這樣連暇滿人身都得不到,怎麼可能進行聞思修行,繼續走在解脫道上呢?
因此觀待于後世的去向和解脫的目標來說,現在大家所處的環境是非常不利的。如果大家能預見到自己在後世墮入到惡趣,遭受的種種難以承受的苦難,心態馬上就會轉變,會坐不住,很著急,就像頭上著了火,不撲滅的話,頭就會被燒爛一樣。這個時候,肯定不會再說反正我的輪回是有邊際的了,而可以放逸、散亂地過日子了。
丁二、明如何斷之方便分二:一、斷有漏不善業之方便;二、斷有漏善業之方便。
漏是煩惱的異名,含有煩惱的事物,就叫有漏。離開了煩惱的出世間法,則都是無漏法。《涅槃經》中說“有漏法有二種: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則名苦;有漏因者,是名爲集。”集是“招聚”的意思,一切煩惱雜染及業雜染,都能招聚生死,所以都被稱爲集,都應該被斷除。
有漏的業雜染,分爲善業和不善業兩種,下面就分別來斷除。
戊一、斷有漏不善業之方便分二:一、思惟後世苦異熟而斷不善業;二、思惟現前之功用無義利而斷不善業。
人們因爲不知道後世有異熟苦果,以及現世功用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會毫無忌憚地行持不善業。所以對這兩方面進行如理思惟,作如實的觀察修,就是斷除不善業的方便。
己一、思惟後世苦異熟而斷不善業
設問:對惡趣應該産生厭離,但是對善趣不必要産生厭離心吧?
答:
地上惡異熟,故意爲損惱,
聖者觀叁有,等同備宰處。
難詞釋義
地上:指善趣。
頌文直解
那些已經轉生爲地上人天世界裏的衆生所造的罪惡之業,也將會在惡趣中成熟猛烈、無盡的異熟果,並在將來善趣中成熟爲殘疾等的異熟果,是故惡業之意純粹爲損惱。因此諸聖者觀此叁有,等同衆生的屠宰場。
釋義
惡趣應當厭離,善趣同樣也應當厭離。因爲善趣中的人類,“多持不善品”,因此將“多墮于惡趣”;而天人則只會享樂與入禅定,並沒有消除煩惱與惡業種子,等他們善業消盡,也將多墮入惡趣。這樣看來,雖然善趣苦苦相對較少,但其實是一個將要把衆生送入到惡趣的地方,是會對衆生帶來嚴重損惱的地方,所以應該像惡趣一樣遠離。
大家知道,惡趣本來就是一個血腥的屠宰場,尤其在地獄,衆生被反複不斷地屠殺,而善趣則是一個暫時可以喘口氣,但是馬上就等著要被屠殺的地方。所以聖者清楚地觀察到,整個叁有,無論善趣惡趣,都是一個恐怖的屠宰場,衆生正從善趣源源不斷地被惡業驅趕到惡趣,遭受屠殺,從惡趣好不容易出來後,又因爲造了惡業,馬上又源源不斷地掉入到惡趣中去了。
而導致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爲衆生無論在惡趣,還是在地上人天,都會造下各種惡業。正是這些惡業,不但使後世在惡趣中受猛烈的痛苦,即使隨後以福德業轉生爲人後,又以剩下的惡業,成熟爲殘疾、醜陋、貧困等等的異熟果。所以就應當斷除一切的不善業。如果還以放逸而行持惡業,則完全是愚癡而瘋狂的行爲了。
但是有很多世間人並沒有對叁有生起厭離之心,對他們聖天菩薩是這樣教誡的:
若識不正住,世說爲顛狂,
則住叁有者,智誰說非狂。
頌文直解
如果一個人的心識不正常而住,世人會說他是顛狂者。同樣,對于住于叁有的有情,如果沒有對叁有産生厭離,智者有誰會說他們不是顛狂的呢?
釋義
對于叁有這個大屠宰場,衆生卻不思出離,而且還希望從中得到各種安樂,並且造下了各種不善業,這就是衆生的顛倒之處。
要出離叁有,大家首先要從出離今世做起。大家都來想一想這個問題:十年之後你希望得到什麼?是舒服的工作?健康的身體?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或者對于出家人來說,是更大的名聲?更多的弟子?如果聽到這些,現在你露出了滿意的、會心的微笑,那麼你要警覺啊,這說明你還對這個屠宰場抱有幻想,想把屠宰場改造成你生活的樂園,你自己想想,這是不是已經成爲了聖天菩薩所說的顛狂之人呢?
得了病就要及時治療,如果得的是癌症等重病,那就更要全力以赴去治療。而現在沒有出離心,因而心不正常的人,得的是比癌症更爲嚴重的顛狂症,這種病的危害是,在現世會空耗珍貴的暇滿人身,在後世會把自己送入叁惡趣中飽受折磨。所以大家如果確定自己患了顛狂症的話,要馬上行動,用聞思修行來治療,使自己的心正常起來,生起出離心,將精力用在斷除叁有,而不是去建設叁有上。
設問:那麼有什麼對治顛狂的好的方便呢?
答:
現見行等苦,違時則消失,
以是具慧者,發心盡諸業。
頌文直解
可以現見到的是,如果行走、站立等累了,産生了苦苦,那麼違棄(舍棄)這些事情,停下來,苦苦就消失了。因此,有智慧的人,只要發心來斷盡導致輪回的一切有漏業,就能夠脫離輪回,獲得涅槃。
釋義
要消除顛狂,就要從因上下手。在生活中可以明顯見到的是,走路累了,不走就可以了;站累了,不站就可以了;要讓車停下來,松開油門、踩下刹車就可以了。這些例子說明,要讓苦果消失,只要把苦因斷除,目的就達到了。
那麼輪回的因是什麼?直接使衆生輪回的,是有漏業。因此要斷除輪回,就要斷除有漏業。如果不斷有漏業,就會繼續遭受輪回之苦。就像開車明明看到前面是懸崖了,嘴裏喊著“糟了,有危險”,卻不去踩刹車,或者反把油門當作刹車踩下去,那車只能直愣愣地沖下懸崖了。
那麼要斷除有漏業,要說簡單,也很簡單,就是你把有漏業放下不做就是了。也就是說,把沾染了貪嗔癡煩惱的業,都要放下、斷除。
接下來聖天菩薩教誡未斷有漏業的過患。
若時隨一果,初因不可見,
一果見多因,誰能不生畏。
頌文直解
如果有漏業還沒有斷盡,此時就極爲可畏。因爲世上任何一個果,它的因可以無限地追溯下去,而不可能見到它的初因。既然一個果上可以見到那麼多的因,那麼可見輪回的苦果也是由無數個有漏業的因形成的,由此誰能對有漏業不生畏懼呢?因此,必須以畏懼之心,來斷除有漏業。
釋義
世間上的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因連續作用而導致的,而這樣的因,可以無限地推求下去,找不到盡頭。比如,早上吃的那頓飯,它牽涉到種子、泥土、陽光、空氣、水、農民的種植、廚房用具、煤氣等等許多因素。而種子,又是來源于上一次種植時的各個因素。而泥土乃至煤氣,又來源于它們各自的因素。這樣推求下去,可以發現牽涉到因素的數量越來越龐大,形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網。在這張網上隨便找一個因,比如幾千年前某個人在打獵,雖然當時他根本沒想到會對幾千年後某一頓飯産生作用,但這確實是這頓飯不可缺少的其中一個因素。
那麼用這樣的方法來觀察輪回這個果,就會發現衆生轉生在輪回,正是由無數個轉生輪回的有漏業因在驅使著的。就是說,現在大家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大到殺生或放生等,小到呼吸,只要沒有生起出離心,都是在造後世輪回的有漏業,都是在産生推動後世輪回的力量。即使是善業,只要不是以出離心攝持在做,雖然能得生善趣,但還是在輪回之中,還是爲墮入惡趣在作鋪墊而已。這樣看來,大家一天下來,已經爲後世輪回,創造了多少的推動力量?而每天都在不停地創造,這個力量彙集起來,是多麼地嚇人?
《楞嚴經》中說:“因地不直,果招纡曲。”任何一個小小的有漏業的因,都可能會導致今後輪回中極大的痛苦。因此,只要你的心裏還沒有生起出離心,還在與煩惱相應,那就要知道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會促成將來某一世去感受地獄之苦。只有保持這樣的畏懼之心,才能真正做到放下、斷除有漏業。
《中觀四百論講記(叁十六)》全文閱讀結束。